2007-10-23基督教論壇報

我們可以透過瑞典導演Lasse Hallstrom於1985執導的《狗臉的歲月》,來思考兒童會怎麼看待至親的死亡。
電影敘事一開始,孩子的母親就已病重。這孩子對母親將離世這件事,看起來是遲鈍毫無所感的,繼續過著他童年歲月,但在他心中,他一直計算著他聽聞到的各種社會新聞中的死亡事件。很顯然的,這是對母親死亡焦慮的轉化。
孩子身邊有隻狗,這隻狗對他意義深遠。
因為,這隻狗是孩子自我的投射。在母親長年生病下,他與狗幾乎形影不離。母親早被父親遺棄,得單獨照顧兩個兒子,復因病脾氣暴躁。
偏偏這孩子老是弄巧成拙,製造不知多少麻煩,這隻狗又很愛吠叫讓母親焦躁不安,他真的不想惹母親生氣,偏偏,母親總是因他和他的狗在生氣。
狗兒是母親的形象投射
不僅如此,這隻狗還是母親的投射。狗幾乎成為他的替代母親,狗是他渴望被母親陪伴卻不可得的情況下,情感的轉移。狗成為他的陪伴者與聆聽者。
狗的死亡與母親的死亡是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當母親得靜養,孩子被送往住有叔叔的另一小鎮,狗不得不被放到骯髒擁擠的寄養地籠子裡。孩子一直懸念著這隻狗。
等母親病重,孩子回家陪伴母親臨終,母親死後,孩子再被送回叔叔的小鎮。沒有任何成人肯聽孩子的哀告,領出那隻狗,因為沒有人知道那隻狗是孩子自我、與母親形象的投射,對孩子重要無比。
母親死了。孩子一直問叔叔:「能把狗接來嗎?」等叔叔知道狗對孩子的意義,卻不忍告訴孩子,狗已經死了。
手足無措 母逝之傷
電影敘事透過孩子若干表現,讓我們知道這孩子心中對母親死亡這件事,是有創痛與焦慮的,只是他不會用言語表達。他能表達出來的,就是關心那隻狗。很顯然是一種情緒與情感的轉移,童稚的他,不知該怎麼處理失去母親的傷痛經驗。
最後讓他表達出來他內心深處的煎熬,是他終於得知那隻狗的死亡以後。而我們從孩子知道狗死了,才終於爆炸出他許久以來不知該如何面對的母親的死亡,更能體會在這孩子心中,狗既是自己、又是替代母親的糾結形象。
他認為狗是他害死的,因為他遺棄了狗,把狗放在寄養地的籠子裡這麼久。他認為母親是他害死的,因為母親生病需要靜養,他卻一直跟狗一齊闖禍。
失去母親與失去狗在心靈深處的徹底連結,使他最後想到的社會新聞死亡事件,是那隻為了科學研究被人送上太空、必須死於太空的狗:「佳莉根本不想上太空,那些送他上太空的…早知道牠會死。他們害死了牠」。
負重童心叫人不忍
得知狗死亡的消息,使男孩終於爆炸出他對母親死亡的感受。經過一整夜,他哭泣著斷斷續續說:「我想要告訴媽媽…我沒有害死她…」「媽媽,妳為什麼不要我?」。
多麼孩子氣的看待母親的死亡,又是多麼讓人不忍。童年的心靈,負荷著這麼沈重的罪惡感與被遺棄感。
《狗臉的歲月》用讓人心疼的方式,讓我們知道,我們得協助孩童走出失去至親的傷痛,因為他們有百味雜陳的傷痛、卻不理解、也不知該怎麼表達,很可能,那些傷痛之沈重,會徹底壓垮他。
而《狗臉的歲月》中,能讓這孩子走出傷痛經驗的,是什麼呢?
這孩子面對母親的病重與死亡的過程,經歷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母親所住的小鎮,一個是叔叔所住的小鎮。
在溫暖與愛中成長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世界充滿著病痛死亡,性與玩耍都變成罪惡,孩子也被遺棄,另一個世界充滿玩耍、健康的性,與順應自然的生老病死,在這世界裡,孩子或赤子之心,是主角、是王。
孩子就跨越在這兩個世界當中,艱難地走著他狗臉的歲月。
當然,幫助他徹底走出前一個世界的,是健康小鎮的歲月,是順其自然的成長、也順其自然地面對生老病死。
電影敘事並沒有安排什麼石破天驚的事件、或讓人大徹大悟的道理,以讓孩子掙脫母親死亡帶給他的罪惡感與被遺棄感,只交代這孩子在充滿溫暖與愛的小鎮上,日復一日順其自然地過日子,感受著成人世界的平常心。是時間本身讓他走出那段狗臉的歲月,在溫暖與愛的陪伴中,時間會治好一切。
這樣的結局我很喜歡。
電影敘事一開始,孩子的母親就已病重。這孩子對母親將離世這件事,看起來是遲鈍毫無所感的,繼續過著他童年歲月,但在他心中,他一直計算著他聽聞到的各種社會新聞中的死亡事件。很顯然的,這是對母親死亡焦慮的轉化。
孩子身邊有隻狗,這隻狗對他意義深遠。
因為,這隻狗是孩子自我的投射。在母親長年生病下,他與狗幾乎形影不離。母親早被父親遺棄,得單獨照顧兩個兒子,復因病脾氣暴躁。
偏偏這孩子老是弄巧成拙,製造不知多少麻煩,這隻狗又很愛吠叫讓母親焦躁不安,他真的不想惹母親生氣,偏偏,母親總是因他和他的狗在生氣。
狗兒是母親的形象投射
不僅如此,這隻狗還是母親的投射。狗幾乎成為他的替代母親,狗是他渴望被母親陪伴卻不可得的情況下,情感的轉移。狗成為他的陪伴者與聆聽者。
狗的死亡與母親的死亡是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當母親得靜養,孩子被送往住有叔叔的另一小鎮,狗不得不被放到骯髒擁擠的寄養地籠子裡。孩子一直懸念著這隻狗。
等母親病重,孩子回家陪伴母親臨終,母親死後,孩子再被送回叔叔的小鎮。沒有任何成人肯聽孩子的哀告,領出那隻狗,因為沒有人知道那隻狗是孩子自我、與母親形象的投射,對孩子重要無比。
母親死了。孩子一直問叔叔:「能把狗接來嗎?」等叔叔知道狗對孩子的意義,卻不忍告訴孩子,狗已經死了。
手足無措 母逝之傷
電影敘事透過孩子若干表現,讓我們知道這孩子心中對母親死亡這件事,是有創痛與焦慮的,只是他不會用言語表達。他能表達出來的,就是關心那隻狗。很顯然是一種情緒與情感的轉移,童稚的他,不知該怎麼處理失去母親的傷痛經驗。
最後讓他表達出來他內心深處的煎熬,是他終於得知那隻狗的死亡以後。而我們從孩子知道狗死了,才終於爆炸出他許久以來不知該如何面對的母親的死亡,更能體會在這孩子心中,狗既是自己、又是替代母親的糾結形象。
他認為狗是他害死的,因為他遺棄了狗,把狗放在寄養地的籠子裡這麼久。他認為母親是他害死的,因為母親生病需要靜養,他卻一直跟狗一齊闖禍。
失去母親與失去狗在心靈深處的徹底連結,使他最後想到的社會新聞死亡事件,是那隻為了科學研究被人送上太空、必須死於太空的狗:「佳莉根本不想上太空,那些送他上太空的…早知道牠會死。他們害死了牠」。
負重童心叫人不忍
得知狗死亡的消息,使男孩終於爆炸出他對母親死亡的感受。經過一整夜,他哭泣著斷斷續續說:「我想要告訴媽媽…我沒有害死她…」「媽媽,妳為什麼不要我?」。
多麼孩子氣的看待母親的死亡,又是多麼讓人不忍。童年的心靈,負荷著這麼沈重的罪惡感與被遺棄感。
《狗臉的歲月》用讓人心疼的方式,讓我們知道,我們得協助孩童走出失去至親的傷痛,因為他們有百味雜陳的傷痛、卻不理解、也不知該怎麼表達,很可能,那些傷痛之沈重,會徹底壓垮他。
而《狗臉的歲月》中,能讓這孩子走出傷痛經驗的,是什麼呢?
這孩子面對母親的病重與死亡的過程,經歷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個是母親所住的小鎮,一個是叔叔所住的小鎮。
在溫暖與愛中成長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世界充滿著病痛死亡,性與玩耍都變成罪惡,孩子也被遺棄,另一個世界充滿玩耍、健康的性,與順應自然的生老病死,在這世界裡,孩子或赤子之心,是主角、是王。
孩子就跨越在這兩個世界當中,艱難地走著他狗臉的歲月。
當然,幫助他徹底走出前一個世界的,是健康小鎮的歲月,是順其自然的成長、也順其自然地面對生老病死。
電影敘事並沒有安排什麼石破天驚的事件、或讓人大徹大悟的道理,以讓孩子掙脫母親死亡帶給他的罪惡感與被遺棄感,只交代這孩子在充滿溫暖與愛的小鎮上,日復一日順其自然地過日子,感受著成人世界的平常心。是時間本身讓他走出那段狗臉的歲月,在溫暖與愛的陪伴中,時間會治好一切。
這樣的結局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