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1基督教論壇報

《茉莉人生》是伊朗裔法籍導演瑪嘉‧莎塔碧與法國導演文森‧帕何諾合力拍攝的長篇劇情動畫。這部動畫獲得2007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金馬獎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並且問鼎2008年奧斯卡金像獎,是近年來相當少見的優秀動畫作品。
史詩風格 強烈懷舊色彩
這部動畫改編自瑪嘉‧莎塔碧同名暢銷漫畫《波斯波里斯:我在伊朗長大》,以自傳體方式描繪自己在伊朗成長的人生經歷,充滿女性自主意識心理刻畫的史詩風格,不僅在影像藝術創作上獨樹一格,也在敘事結構上塑造一種悲喜交融、無法言喻的特殊情緒。
《茉莉人生》打破動畫格局,採取先配音後繪製的方式,完全以傳統手工繪製而成,角色造型以簽字筆與墨水的簡明線條,勾勒臉部表情與身體輪廓,佈景裝置採取平版化的舞台設計風格。透過紙雕式場景前後左右交叉排列,在宛如版畫的景框中呈現立體感,塑造多層次攝影效果,構圖設計相當成熟與精緻。
除了片頭與片尾以彩色片處理之外,整部動畫都以黑白片方式呈現,隱喻現在與回憶兩個時間點。大塊原色的舞台設計、黑白光影的強烈對比與高反差的光影運用,造成全黑的剪影效果。打光法充滿黑色電影的低調風格,而且呈現探照燈式的光影調性,一明一暗、忽亮忽滅的來回閃爍,結合舞台劇、傀儡戲與電影等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
《茉莉人生》也充份運用默片的剪接風格,帶來非常強烈的懷舊色彩。而兩種轉場技巧,一是燈光漸滅淡出造成全黑畫面,二是燈光轉強曝光過度造成反白畫面,相當有趣。同時透過黑白兩種純色的光影變換,使得畫面黑色的部份變成白色、或是畫面白色的部份變成黑色,呈現陽刻與陰鑿兩種版畫的藝術形式。
深刻批判 塑造黑色幽默
與一般動畫完全採取線性直述方式不同,這部動畫的敘事結構藉由瑪嘉第一人稱的旁白進行倒敘帶動情節發展,將濃烈沉重的回憶與追溯銘刻在每一個影像畫面之中,呈現相當強烈的作者風格,使得國族歷史、家庭倫理與個人成長緊密聯結在一起。
片頭一開始是彩色片,瑪嘉來到巴黎機場想要回到「德黑蘭」,然而卻猶豫不決,並且走到候機室,回憶追溯自己的人生故事。在整個倒敘的情節發展裡,隨時中斷敘事,跳回正在機場的瑪嘉,然後透過旁白接上另一個倒敘片段,有時會與內心獨白疊音,如此反覆進行。
這部動畫充滿強烈女性自主意識,對伊斯蘭宗教與教育的男尊女卑進行最為深刻的文化批判,藉以塑造黑色幽默的趣味。同時歌頌左派激進異議人士的人道關懷與文藝素養,諷刺保守與遭受西方國家利用的伊朗王朝與沙赫政府,以及貪圖石油與軍火利益引發的兩伊戰爭。
主要角色集中在瑪嘉、母親與祖母三個女性身上,而父親、叔叔、去世的祖父與上帝四個男性則是輔助角色。瑪嘉在充滿關愛的家庭中長大,母親民主開明的思想與祖母充滿智慧的人生,深刻地影響瑪嘉的幼稚心靈。母親與祖母是伊朗女性自主意識的代表人物,她們都不願意穿戴傳統的全黑頭罩與衣衫,因為這是父權社會綑綁女性身體與靈魂的象徵。
最令觀眾驚訝的是,原來祖母早已與祖父離婚,追求自我解放的生活方式。她保養胸部的方法是每天清晨在胸衣中放進茉莉花,藉由體溫維持身體的清香。祖母的胸部是母國文化的隱喻,也是瑪嘉獲得安慰的所在,更是《茉莉人生》片名的具體象徵,突顯瑪嘉與祖母濃郁的親情。
母親則是厭棄伊斯蘭宗教與教育的男尊女卑,直接反抗男性的無禮騷擾,並且鼓勵瑪嘉追求歐洲現代文明與自由開放,並不禁止她接觸西方流行文化。這部動畫出現許多流行文化元素,像是李小龍電影海報、Bee Gees與ABBA的唱片、重金屬搖滾樂團震耳欲聾的樂音、Michael Jackson的圖章、龐克文化、《酷斯拉》,以及《洛基第三集》強烈震撼的主題曲「Eye of Tiger」。
流離失所 瀕死和重生
瑪嘉從小想當一名先知,不斷地與上帝溝通、爭辯,然而真正讓瑪嘉尊敬的男性是曾經流亡海外、堅持左派人道關懷與文藝素養的叔叔,這位激進的異議人士教導瑪嘉認識伊朗國族歷史乖舛的命運。而父親比較像是通俗劇裡熱愛家庭的男性,默默地為瑪嘉付出、也為瑪嘉流淚,從來不求任何回報。至於去世的祖父,只是她心目中理想祖國的化身與想像。
瑪嘉在學校公然反抗老師而被退學,母親下定決心,將她送往奧地利就讀法語學校。瑪嘉脫離伊斯蘭宗教與教育的枷鎖,直接面對自由開放的歐洲現代文明,並且經歷完全不同的人生。她與退休女哲學教授同住,廣泛閱讀包括沙特在內的現代主義哲學著作,與嬉皮成為好友,參與搖滾音樂派對,同時付出感情挫敗的代價,流離失所、差一點橫死街頭。
從鬼門關被醫生撿回生命的瑪嘉重新回到伊朗,卻遭遇到文化衝擊,產生游移不定的族裔認同。瑪嘉在奧地利時因為自稱是法國人而被嘲笑,伊朗鄉親卻對她有機會接受歐洲文明洗禮感到羨慕與嫉妒。導致瑪嘉突然喪失生活目的,進而接受精神醫師治療,在心神喪失的情況下,瑪嘉將醫師開的藥丸全部吞下企圖自殺,沒有想到上帝拒絕她進入天堂,並且要她勇敢地為自己活下去。
清醒之後,重新得到生命力量的瑪嘉,完全變成另一個人,進入大學藝術系就讀,繼續勇敢地反抗伊斯蘭宗教與教育歧視女性的作法。她拿掉頭罩讓風吹拂,不畏懼警察的跟蹤監控、在素描課堂上,諷刺全身穿著黑色傳統服飾的女模特兒,並且與男同學在禮堂裡辯論,大聲疾呼伊斯蘭社會重視女性權益。
離開祖國 重新定位自己
瑪嘉在大學裡認識一名男孩,並且匆匆決定結婚。雖然父母並不反對,但是祖母似乎已經預見這場婚姻的結局。婚後的瑪嘉發現以前鐘愛的男友對她不理不睬,傷心的瑪嘉與知心女友吐露心中痛苦,卻在一場派對裡被警察追捕導致大學好友墜樓身亡,終於決定離婚,重新恢復單身生活。
再次經歷感情挫敗的瑪嘉,獲得祖母溫暖的安慰。母親決定讓瑪嘉前往法國,並且要她永遠不要回到伊朗。瑪嘉到祖父墳前獻花,也到叔叔待過的監獄坐想片刻,對著自己的國族文化說再見。離開前夕,如同兒時一樣依偎在祖母胸前,聞著祖母身體發出的清香,回憶種種往事。祖母告訴瑪嘉,無論如何都要為自己的尊嚴好好地活著。祖母在瑪嘉離開不久之後便已去世,隱喻瑪嘉與母國文化臍帶的斷裂。
《茉莉人生》的片尾是瑪嘉決定不再回到伊朗,搭著計程車離開機場,司機問她:「妳從哪裡來?」瑪嘉堅定地回答:「伊朗。」突顯她對自己身份的重新認知與定位。歷經伊斯蘭宗教傳統的束縛、戰火的摧殘、感情的挫敗、生離死別的痛苦,然而如同祖母諄諄教誨:「無論如何都要為自己的尊嚴好好地活著」,那些滑稽荒謬的事物就將它們當作是笑看人生的過往雲煙吧!(作者任教於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台灣信義會家家歌珊堂會友)
史詩風格 強烈懷舊色彩
這部動畫改編自瑪嘉‧莎塔碧同名暢銷漫畫《波斯波里斯:我在伊朗長大》,以自傳體方式描繪自己在伊朗成長的人生經歷,充滿女性自主意識心理刻畫的史詩風格,不僅在影像藝術創作上獨樹一格,也在敘事結構上塑造一種悲喜交融、無法言喻的特殊情緒。
《茉莉人生》打破動畫格局,採取先配音後繪製的方式,完全以傳統手工繪製而成,角色造型以簽字筆與墨水的簡明線條,勾勒臉部表情與身體輪廓,佈景裝置採取平版化的舞台設計風格。透過紙雕式場景前後左右交叉排列,在宛如版畫的景框中呈現立體感,塑造多層次攝影效果,構圖設計相當成熟與精緻。
除了片頭與片尾以彩色片處理之外,整部動畫都以黑白片方式呈現,隱喻現在與回憶兩個時間點。大塊原色的舞台設計、黑白光影的強烈對比與高反差的光影運用,造成全黑的剪影效果。打光法充滿黑色電影的低調風格,而且呈現探照燈式的光影調性,一明一暗、忽亮忽滅的來回閃爍,結合舞台劇、傀儡戲與電影等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
《茉莉人生》也充份運用默片的剪接風格,帶來非常強烈的懷舊色彩。而兩種轉場技巧,一是燈光漸滅淡出造成全黑畫面,二是燈光轉強曝光過度造成反白畫面,相當有趣。同時透過黑白兩種純色的光影變換,使得畫面黑色的部份變成白色、或是畫面白色的部份變成黑色,呈現陽刻與陰鑿兩種版畫的藝術形式。
深刻批判 塑造黑色幽默
與一般動畫完全採取線性直述方式不同,這部動畫的敘事結構藉由瑪嘉第一人稱的旁白進行倒敘帶動情節發展,將濃烈沉重的回憶與追溯銘刻在每一個影像畫面之中,呈現相當強烈的作者風格,使得國族歷史、家庭倫理與個人成長緊密聯結在一起。
片頭一開始是彩色片,瑪嘉來到巴黎機場想要回到「德黑蘭」,然而卻猶豫不決,並且走到候機室,回憶追溯自己的人生故事。在整個倒敘的情節發展裡,隨時中斷敘事,跳回正在機場的瑪嘉,然後透過旁白接上另一個倒敘片段,有時會與內心獨白疊音,如此反覆進行。
這部動畫充滿強烈女性自主意識,對伊斯蘭宗教與教育的男尊女卑進行最為深刻的文化批判,藉以塑造黑色幽默的趣味。同時歌頌左派激進異議人士的人道關懷與文藝素養,諷刺保守與遭受西方國家利用的伊朗王朝與沙赫政府,以及貪圖石油與軍火利益引發的兩伊戰爭。
主要角色集中在瑪嘉、母親與祖母三個女性身上,而父親、叔叔、去世的祖父與上帝四個男性則是輔助角色。瑪嘉在充滿關愛的家庭中長大,母親民主開明的思想與祖母充滿智慧的人生,深刻地影響瑪嘉的幼稚心靈。母親與祖母是伊朗女性自主意識的代表人物,她們都不願意穿戴傳統的全黑頭罩與衣衫,因為這是父權社會綑綁女性身體與靈魂的象徵。
最令觀眾驚訝的是,原來祖母早已與祖父離婚,追求自我解放的生活方式。她保養胸部的方法是每天清晨在胸衣中放進茉莉花,藉由體溫維持身體的清香。祖母的胸部是母國文化的隱喻,也是瑪嘉獲得安慰的所在,更是《茉莉人生》片名的具體象徵,突顯瑪嘉與祖母濃郁的親情。
母親則是厭棄伊斯蘭宗教與教育的男尊女卑,直接反抗男性的無禮騷擾,並且鼓勵瑪嘉追求歐洲現代文明與自由開放,並不禁止她接觸西方流行文化。這部動畫出現許多流行文化元素,像是李小龍電影海報、Bee Gees與ABBA的唱片、重金屬搖滾樂團震耳欲聾的樂音、Michael Jackson的圖章、龐克文化、《酷斯拉》,以及《洛基第三集》強烈震撼的主題曲「Eye of Tiger」。
流離失所 瀕死和重生
瑪嘉從小想當一名先知,不斷地與上帝溝通、爭辯,然而真正讓瑪嘉尊敬的男性是曾經流亡海外、堅持左派人道關懷與文藝素養的叔叔,這位激進的異議人士教導瑪嘉認識伊朗國族歷史乖舛的命運。而父親比較像是通俗劇裡熱愛家庭的男性,默默地為瑪嘉付出、也為瑪嘉流淚,從來不求任何回報。至於去世的祖父,只是她心目中理想祖國的化身與想像。
瑪嘉在學校公然反抗老師而被退學,母親下定決心,將她送往奧地利就讀法語學校。瑪嘉脫離伊斯蘭宗教與教育的枷鎖,直接面對自由開放的歐洲現代文明,並且經歷完全不同的人生。她與退休女哲學教授同住,廣泛閱讀包括沙特在內的現代主義哲學著作,與嬉皮成為好友,參與搖滾音樂派對,同時付出感情挫敗的代價,流離失所、差一點橫死街頭。
從鬼門關被醫生撿回生命的瑪嘉重新回到伊朗,卻遭遇到文化衝擊,產生游移不定的族裔認同。瑪嘉在奧地利時因為自稱是法國人而被嘲笑,伊朗鄉親卻對她有機會接受歐洲文明洗禮感到羨慕與嫉妒。導致瑪嘉突然喪失生活目的,進而接受精神醫師治療,在心神喪失的情況下,瑪嘉將醫師開的藥丸全部吞下企圖自殺,沒有想到上帝拒絕她進入天堂,並且要她勇敢地為自己活下去。
清醒之後,重新得到生命力量的瑪嘉,完全變成另一個人,進入大學藝術系就讀,繼續勇敢地反抗伊斯蘭宗教與教育歧視女性的作法。她拿掉頭罩讓風吹拂,不畏懼警察的跟蹤監控、在素描課堂上,諷刺全身穿著黑色傳統服飾的女模特兒,並且與男同學在禮堂裡辯論,大聲疾呼伊斯蘭社會重視女性權益。
離開祖國 重新定位自己
瑪嘉在大學裡認識一名男孩,並且匆匆決定結婚。雖然父母並不反對,但是祖母似乎已經預見這場婚姻的結局。婚後的瑪嘉發現以前鐘愛的男友對她不理不睬,傷心的瑪嘉與知心女友吐露心中痛苦,卻在一場派對裡被警察追捕導致大學好友墜樓身亡,終於決定離婚,重新恢復單身生活。
再次經歷感情挫敗的瑪嘉,獲得祖母溫暖的安慰。母親決定讓瑪嘉前往法國,並且要她永遠不要回到伊朗。瑪嘉到祖父墳前獻花,也到叔叔待過的監獄坐想片刻,對著自己的國族文化說再見。離開前夕,如同兒時一樣依偎在祖母胸前,聞著祖母身體發出的清香,回憶種種往事。祖母告訴瑪嘉,無論如何都要為自己的尊嚴好好地活著。祖母在瑪嘉離開不久之後便已去世,隱喻瑪嘉與母國文化臍帶的斷裂。
《茉莉人生》的片尾是瑪嘉決定不再回到伊朗,搭著計程車離開機場,司機問她:「妳從哪裡來?」瑪嘉堅定地回答:「伊朗。」突顯她對自己身份的重新認知與定位。歷經伊斯蘭宗教傳統的束縛、戰火的摧殘、感情的挫敗、生離死別的痛苦,然而如同祖母諄諄教誨:「無論如何都要為自己的尊嚴好好地活著」,那些滑稽荒謬的事物就將它們當作是笑看人生的過往雲煙吧!(作者任教於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台灣信義會家家歌珊堂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