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8基督教論壇報

《敲開我心門》裡,十多年前拋子離去的父親,與有著殘疾的兒子,重逢了…
【作者:張偉民】
《敲開我心門》(The Keys to the House)改編自當代義大利作家和評論家龐帝基亞(Pontiggia)的小說《重生》(Born Twice)。敘述一位父親,見到他殘障的兒子後,從排斥、到接納,最後到不能沒有對方的故事。
劇中的父親傑尼由義大利威尼斯影帝金羅希史都飾演,曾獲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的夏綠蒂蘭普琳飾演有個殘障女兒的母親妮可;至於飾演兒子保羅的安卓羅希則是真的殘障者,本片是他的處女作。
音符不同 難以合奏
故事一開始,是照顧了保羅十五年的姨丈將他交給傑尼,請他陪伴保羅從米蘭搭乘火車到柏林接受復健治療。傑尼十多年前拋子離去,而今又得面對渴望父愛、貼心卻有殘疾的兒子,父子重逢的那一瞬間,儼然掀開彼此另一段人生的序幕。
傑尼對這個兒子感到陌生,有一種疏離感,故陪伴保羅的過程中,他都表現得進退失據。但同時,內心對兒子的內疚和羞愧使他更加努力。
同樣的,對保羅而言,傑尼也是個陌生人。在火車上,他藉著玩電動掩飾他的緊張和不安,避免和這位第一次見面的父親作太多的眼神交會。雖然他的身體有殘缺,心靈是破碎的,但他的智力是正常的。
身為一個15歲少年,保羅也不時流露青春期的典型特質:固執、有反叛情緒和努力證明自己可獨立行事。
誰敲誰心門﹖
出自心底的罪惡感,傑尼無論如何都壓抑著他的情緒和挫折感。而在他深感孤立無援的時候,編劇安排了一個平衡的角色─另一位母親妮可。
妮可每半年陪伴她患重度殘障的女兒娜汀到柏林接受治療。她告訴傑尼說,打從她的女兒出生,她的夢想就一一破滅。廿年來,除了專心照顧殘障的女兒外,什麼也不能做。
妮可的細微觀察,加上冷靜且一針見血的問題,一次又一次敲擊著傑尼的心門,抽絲剝繭地讓傑尼理清心中的盤根錯節,從罪惡感中走出來,得以和自己的生命和解。
選擇逃避或面對
傑尼在片中常常面對幽暗的長廊,和漫無盡頭的長路,似乎在說明他的未來任重道遠。他要給保羅的不只是一個新弟弟(他八個月大的兒子)、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房間、一把開啟大門的鑰匙,還包括他自己全人的奉獻。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好萊塢的電影都有完美的結局。觀眾喜歡導演讓他們回到現實生活時,心中沒有包袱。
可是,導演吉安尼˙阿米里奧並不想這樣做。他把問題留在傑尼和保羅中間,也將它放在每位觀眾的心中。生命常常需要救贖,到底該去逃避,還是該去誠實面對﹖留待你我一起去尋覓。
劇中的父親傑尼由義大利威尼斯影帝金羅希史都飾演,曾獲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的夏綠蒂蘭普琳飾演有個殘障女兒的母親妮可;至於飾演兒子保羅的安卓羅希則是真的殘障者,本片是他的處女作。
音符不同 難以合奏
故事一開始,是照顧了保羅十五年的姨丈將他交給傑尼,請他陪伴保羅從米蘭搭乘火車到柏林接受復健治療。傑尼十多年前拋子離去,而今又得面對渴望父愛、貼心卻有殘疾的兒子,父子重逢的那一瞬間,儼然掀開彼此另一段人生的序幕。
傑尼對這個兒子感到陌生,有一種疏離感,故陪伴保羅的過程中,他都表現得進退失據。但同時,內心對兒子的內疚和羞愧使他更加努力。
同樣的,對保羅而言,傑尼也是個陌生人。在火車上,他藉著玩電動掩飾他的緊張和不安,避免和這位第一次見面的父親作太多的眼神交會。雖然他的身體有殘缺,心靈是破碎的,但他的智力是正常的。
身為一個15歲少年,保羅也不時流露青春期的典型特質:固執、有反叛情緒和努力證明自己可獨立行事。
誰敲誰心門﹖
出自心底的罪惡感,傑尼無論如何都壓抑著他的情緒和挫折感。而在他深感孤立無援的時候,編劇安排了一個平衡的角色─另一位母親妮可。
妮可每半年陪伴她患重度殘障的女兒娜汀到柏林接受治療。她告訴傑尼說,打從她的女兒出生,她的夢想就一一破滅。廿年來,除了專心照顧殘障的女兒外,什麼也不能做。
妮可的細微觀察,加上冷靜且一針見血的問題,一次又一次敲擊著傑尼的心門,抽絲剝繭地讓傑尼理清心中的盤根錯節,從罪惡感中走出來,得以和自己的生命和解。
選擇逃避或面對
傑尼在片中常常面對幽暗的長廊,和漫無盡頭的長路,似乎在說明他的未來任重道遠。他要給保羅的不只是一個新弟弟(他八個月大的兒子)、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房間、一把開啟大門的鑰匙,還包括他自己全人的奉獻。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好萊塢的電影都有完美的結局。觀眾喜歡導演讓他們回到現實生活時,心中沒有包袱。
可是,導演吉安尼˙阿米里奧並不想這樣做。他把問題留在傑尼和保羅中間,也將它放在每位觀眾的心中。生命常常需要救贖,到底該去逃避,還是該去誠實面對﹖留待你我一起去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