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28基督教論壇報
Cristi Puiu執導的《無醫可治》(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羅馬尼亞,2005),像一個紀錄片,記錄了一個獨居老人從上午十點,到次日凌晨四點之間,病發、尋醫的過程。
電影敘事非常細瑣,但卻充滿魅力。主要原因是,孤寂獨居、病痛、尋醫、醫院景象、醫生態度,都跟觀影者有息息相關的類似經驗。
病痛與垂死,是我們深深懼怕的,在那關頭對醫生與醫院的依賴,是我們很深刻的體會;醫院排滿的病患,急診室生死搏鬥的緊張氣氛,家屬的痛哭失聲,我們都有著共通的類似的記憶。
而醫生對病痛與死亡,是高高在上的專家的冷漠、或是同情同理的溫馨,幾乎主宰了病患在病痛中的尊嚴。可是這最事關於己的尊嚴,卻如此受制於他人的態度,在病痛中毫無力氣爭取、抗辯的病患,能為自己爭取的其實很有限,病人的尊嚴,需要整體社會文化的營造。
相較於已經過頭、醫生動則有訴訟官司的美國醫療體制,羅馬尼亞的醫院,醫生是權威而高高在上的。
呈現社會集體冷漠
《無醫可治》電影中的獨居老人,女兒已移民到加拿大,他形同被遺棄,平日與貓為伍,藉酗酒排遣寂寞。當他出現頭痛嘔吐的徵狀,從鄰居到醫護人員,沒有人先同情理解他的被遺棄的光景,先是出現「是你酗酒,活該」的反應,這已經呈現出社會集體冷漠的現象。
救護車姍姍來遲,幸而有個盡心盡責的女護士,發現他是被遺棄的獨居老人,而且懷疑病情不輕,決定善盡職責,一路護送他到有醫院可收為止。
可是就在尋找可收醫院的過程,便從上午到次日清晨,老人像人球般被醫院踢來踢去,觀眾都很著急,因為看著老人情況愈來愈不好,但是,醫院裡的醫生卻一點都不急。
陪伴的護士當然是著急的,她看著醫生拖延,一再表達老人病情嚴重,但每位醫生聽到她的說詞,第一句話總是:「是你作醫生還是我作醫生?為什麼每個護士都想越權,自以為專業?」然後醫生一定是把老人酗酒的狀況兇一頓,意味自找死、卻要醫生收爛攤子,自作孽不可活,甚至不許老人頂嘴。
求醫路一路折騰
但是這些醫生對老人病情導致的痛苦沒有任何撫慰,也沒有給他該有的尊嚴。醫生們都有合理的理由:這天出了大車禍,意外事故讓一群人生死交關,哪有時間處理一個自作孽不可活的老人呢?
第一間醫院已經知道老人病情不輕,卻因檢查室人滿為患要求轉診;第二間醫院一樣診療室人滿為患,是一位醫生借托老人跟他有親屬關係插隊檢查,發現肝臟異常腫大,腦部復有出血腫塊,而這腦部出血腫塊正愈來愈大,需要緊急開刀,但這第二間醫院再度出現開刀室排滿了,來不及應付這緊急需要,於是要求轉往第三間醫院。
這沿路的折騰,到第三間醫院,老人已經胡言亂語神智不輕了,可是醫生卻非常官僚,公式化地要求老人簽名才可以開刀。
陪伴的護士提醒醫生老人根本神智不清了,還被醫生兇一頓:「是誰在作醫生?他不簽名萬一開刀途中死了,誰負責?」醫生堅持沒有簽名就不開刀,導致再度轉診到第四間醫院,這時已是清晨三點,老人已經昏迷,醫生說:「可以開刀,但不可能救活」。
忠實紀錄更驚心
轉診每一間醫院的過程,我們一再看到官僚公式的運作。譬如說,每一次都要問老人姓名與家世背景,並把他酗酒訓斥一頓。
每家醫院的每個醫生,都處於過多病患、工作負荷過重的疲倦與暴躁情緒中。而我們也看著老人因一再延誤醫療,從能回答問題,到最後徹底昏迷。
導演以記錄風格,客觀的將老人病發、送醫、轉院、到最後能開刀的過程,透過鏡頭記錄下來,同時還不忘合理地也記錄小小角落,諸如醫生之間的閒談、護士在醫院碰到朋友時的聊天內容、護士與救護車駕駛員的車上聊天、以及家屬突然爆發的放聲痛哭、老人病情嚴重後的尿失禁、臭味等等。
恰是這麼忠實的紀錄,更讓身為觀眾的我們生出同情同理的恐懼。
生病或意外進出醫院,以及無法逃躲的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的夢魘,親眼目睹一個被遺棄的老人從急病,到延誤醫療病入膏肓,這當中到底有多少是來自於醫療制度的缺失,多少是來自社會的冷漠?
一個理應是最在乎生命的環境,卻出現對急救生命徹底的無力與冷漠,真的讓我們很害怕,我們在急病時,碰到這種處境。
電影敘事非常細瑣,但卻充滿魅力。主要原因是,孤寂獨居、病痛、尋醫、醫院景象、醫生態度,都跟觀影者有息息相關的類似經驗。
病痛與垂死,是我們深深懼怕的,在那關頭對醫生與醫院的依賴,是我們很深刻的體會;醫院排滿的病患,急診室生死搏鬥的緊張氣氛,家屬的痛哭失聲,我們都有著共通的類似的記憶。
而醫生對病痛與死亡,是高高在上的專家的冷漠、或是同情同理的溫馨,幾乎主宰了病患在病痛中的尊嚴。可是這最事關於己的尊嚴,卻如此受制於他人的態度,在病痛中毫無力氣爭取、抗辯的病患,能為自己爭取的其實很有限,病人的尊嚴,需要整體社會文化的營造。
相較於已經過頭、醫生動則有訴訟官司的美國醫療體制,羅馬尼亞的醫院,醫生是權威而高高在上的。
呈現社會集體冷漠
《無醫可治》電影中的獨居老人,女兒已移民到加拿大,他形同被遺棄,平日與貓為伍,藉酗酒排遣寂寞。當他出現頭痛嘔吐的徵狀,從鄰居到醫護人員,沒有人先同情理解他的被遺棄的光景,先是出現「是你酗酒,活該」的反應,這已經呈現出社會集體冷漠的現象。
救護車姍姍來遲,幸而有個盡心盡責的女護士,發現他是被遺棄的獨居老人,而且懷疑病情不輕,決定善盡職責,一路護送他到有醫院可收為止。
可是就在尋找可收醫院的過程,便從上午到次日清晨,老人像人球般被醫院踢來踢去,觀眾都很著急,因為看著老人情況愈來愈不好,但是,醫院裡的醫生卻一點都不急。
陪伴的護士當然是著急的,她看著醫生拖延,一再表達老人病情嚴重,但每位醫生聽到她的說詞,第一句話總是:「是你作醫生還是我作醫生?為什麼每個護士都想越權,自以為專業?」然後醫生一定是把老人酗酒的狀況兇一頓,意味自找死、卻要醫生收爛攤子,自作孽不可活,甚至不許老人頂嘴。
求醫路一路折騰
但是這些醫生對老人病情導致的痛苦沒有任何撫慰,也沒有給他該有的尊嚴。醫生們都有合理的理由:這天出了大車禍,意外事故讓一群人生死交關,哪有時間處理一個自作孽不可活的老人呢?
第一間醫院已經知道老人病情不輕,卻因檢查室人滿為患要求轉診;第二間醫院一樣診療室人滿為患,是一位醫生借托老人跟他有親屬關係插隊檢查,發現肝臟異常腫大,腦部復有出血腫塊,而這腦部出血腫塊正愈來愈大,需要緊急開刀,但這第二間醫院再度出現開刀室排滿了,來不及應付這緊急需要,於是要求轉往第三間醫院。
這沿路的折騰,到第三間醫院,老人已經胡言亂語神智不輕了,可是醫生卻非常官僚,公式化地要求老人簽名才可以開刀。
陪伴的護士提醒醫生老人根本神智不清了,還被醫生兇一頓:「是誰在作醫生?他不簽名萬一開刀途中死了,誰負責?」醫生堅持沒有簽名就不開刀,導致再度轉診到第四間醫院,這時已是清晨三點,老人已經昏迷,醫生說:「可以開刀,但不可能救活」。
忠實紀錄更驚心
轉診每一間醫院的過程,我們一再看到官僚公式的運作。譬如說,每一次都要問老人姓名與家世背景,並把他酗酒訓斥一頓。
每家醫院的每個醫生,都處於過多病患、工作負荷過重的疲倦與暴躁情緒中。而我們也看著老人因一再延誤醫療,從能回答問題,到最後徹底昏迷。
導演以記錄風格,客觀的將老人病發、送醫、轉院、到最後能開刀的過程,透過鏡頭記錄下來,同時還不忘合理地也記錄小小角落,諸如醫生之間的閒談、護士在醫院碰到朋友時的聊天內容、護士與救護車駕駛員的車上聊天、以及家屬突然爆發的放聲痛哭、老人病情嚴重後的尿失禁、臭味等等。
恰是這麼忠實的紀錄,更讓身為觀眾的我們生出同情同理的恐懼。
生病或意外進出醫院,以及無法逃躲的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的夢魘,親眼目睹一個被遺棄的老人從急病,到延誤醫療病入膏肓,這當中到底有多少是來自於醫療制度的缺失,多少是來自社會的冷漠?
一個理應是最在乎生命的環境,卻出現對急救生命徹底的無力與冷漠,真的讓我們很害怕,我們在急病時,碰到這種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