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IMAX元年的中國藝術電影

2010-1-21 台灣立報
37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石天強


2010年開年,最惹人注目的當然是《阿凡達》在全球掀起的3D(三維空間)與IMAX(最大影像)風暴。據傳為了搶到一張IMAX版的《阿凡達》電影票,北京街頭居然有好事者惡語淩人及至老拳相向。此種盛況只在一些歷史典籍的文字記載中見過,不過那還是當年大清朝康乾盛世之時,《紅樓夢》行銷於市的場景。沒成想今天居然又發生了!這不得不讓人感慨不已!毫無疑問,《阿凡達》開創了中國電影的IMAX元年。


與《阿凡達》的數位風暴相呼應的是另一條新聞,即中國藝術電影的標誌性人物賈樟柯決定投拍商業片,而且是武俠片。賈樟柯的選擇在業內──尤其是在藝術圈內──引起軒然大波。它似乎變成了一個象徵──當代中國藝術電影最大的一塊兒金字招牌轟然倒塌,舉白旗向商業電影投降了。賈樟柯的朋友王小帥為此痛心疾首,認為這是對藝術的背叛。而賈樟柯回應說,談不上什麼背叛不背叛,只不過是個選擇而已。


但賈樟柯投拍商業片的新聞顯然已經淹沒在關於《阿凡達》訴訟紛紜的口水中了,這似乎也暗示了賈樟柯這次帶有強烈商業性的炒作行為又失敗了。上一次賈樟柯就犯了個商業錯誤,《三峽好人》的上映非得要和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趕到一塊兒去拚個你死我活,最後是賈樟柯大敗而去。這本來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一個結果,賈樟柯還是幹了。雖然碰了一鼻子灰,但賈樟柯好歹還贏了個好的口碑。這個好口碑使得賈樟柯更近於中國藝術電影中唐吉訶德似的人物──儘管骨子裡這不失為一次好的商業策劃──雖然在商業上輸了,但畢竟在文化資本上增加了籌碼。而此次賈樟柯宣佈投拍商業片,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娛樂佐料,沒想到再一次撞到了《阿凡達》的槍口上。從商業的角度講,這個時機的選擇並不明智。


但賈樟柯的選擇還是引出了一種焦慮,這就是中國藝術電影該怎麼辦?


另一位藝術電影標誌性人物王小帥給人一種孤掌難鳴的感覺。王小帥在拍藝術電影還是拍商業電影這個問題上其實很矛盾──說得時尚一些叫「糾結」。當年王小帥在拍了《左右》之後,有個電影作品的研討會,王小帥的發言就讓人感到了這種痛楚。雖然在不同的場合,他一再宣稱自己會堅持藝術之路,但總讓人感覺這有點像唐朝的孟浩然。孟浩然在《臨洞庭上張丞相》一詩中有「欲濟無舟楫,端居恥盛名。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句子,那意思已經說得很明白,大家都在明著隱居終南山,而骨子裡都在那望著長安這個繁華富庶之地呢!賈樟柯在藝術電影這條路上,雖然掙的錢不多,但畢竟形成了一個很厚實的文化資本,這也使得他投拍商業片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而他最終轉型商業片,與其說是一時的衝動,不如說是一次精明的策劃。那麼王小帥呢?或者說更多的像王小帥這樣的藝術片導演呢?他們還會在藝術電影這條路上堅持下去嗎?或者也像賈樟柯一樣,在獲得了相對充裕的文化資本之後,躋身商業大潮中拚他個你死我活?


其實,中國的大牌兒導演,從張藝謀、陳凱歌再到馮小剛,其發展軌蹟基本上都是這個路數:先藝術而後商業。可能馮小剛略微好一些,率先覺悟出了電影商業化的無可選擇性,然後就明目張膽地說拍電影的目的就是掙錢,所以他遭到同行的一致反對。但後來大家發現商業片是可以讓人過得有滋有味兒的,於是就都棄藝術而商業去了。


這種選擇本來無可厚非,卻開創了中國電影導演發展的一個傳統。這個傳統與好萊塢不一樣。像喀麥隆,從一開始就要拍商業片,後來是商業大片,然後是商業巨製。他不僅在商業片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且還大賺特賺世界人民的鈔票。我們會一邊兒掏著口袋裡的鈔票想方設法過把IMAX癮,一邊兒大罵美帝國主義實在厲害,掙錢都掙到你骨頭裡了!明明是個虛擬技術坑了你一把,還讓你不得不為他叫好!


其實在美國,商業的歸商業,藝術的歸藝術,二者不是同一個東西,分得很清楚。你搞藝術就沒有必要跟普通的商業片叫板,反過來也一樣。但在我們這兒卻都擰到一起了。而賈樟柯重複張藝謀等人的發展路徑就更值得我們注意了。如果賈樟柯再在商業上成功了,那就更具有示範效應了──藝術其實不是藝術,那不過是為商業成功鋪路的手段!以這樣的思路拍藝術片,藝術片的未來還真不好說。更何況中國的藝術片本來就沒市場!


後人評價孟浩然的詩,說他在超脫中總有股子庸俗勁兒,原因就在於他詩裡的那種隱逸風味兒不像王維那麼純粹。中國的藝術電影好像也有這個毛病,它不招人待見不是因為它是藝術片,而是因為它還藝術得不夠徹底。更何況,中國的藝術片導演還總惦記商業上的那塊兒肉呢!


中國教育報1月16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