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邊之蛙:電影特效牽動的產業變化
- 2009-12-23 台灣立報
12



■徐世輝(企畫人員)
電影產業在最近的熱門話題,應該是剛上映的電影《阿凡達》,所引發的立體(3D)特效熱潮。表面上,這個議題只跟觀眾、好萊塢片商的策略有關,但是,它影響最大的,卻是影視產業中,從業人員地位的變化。
立體特效是一個由片商營造出來的視覺需求。它原本就像嗅覺、觸覺,是觀賞電影時,在理論上應該要具備的感官元素;但是,產業界對此討論甚久,卻因為技術不成熟,觀眾也未必需要而暫時擱置。用業界的術語來說,這並不是「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s):有它不覺得多、沒它不嫌少。
不過,立體特效終究還是出現了。從商業策略的角度來看,這是好萊塢業者在網路、電腦的夾殺之下,在誤打誤撞之下所找出的脫困之道。對於片商而言,在過去數年受到光碟片複製、網路上觀賞影片的影響,而出現的營收大幅下滑趨勢,將可能因此而扭轉回來。因為,現有的電腦、電視螢幕並無法提供大螢幕的立體效果,觀眾要享受這樣的服務,只能買票回到電影院。
這個方向是否可行,目前還不確定。但是,從業內人員的角度來看,立體特效卻未必是產業之福。因為,立體特效的關鍵在於軟體運算、影片的後製、電影院的放映設備,這些都需要購置大量的硬體設備。此外,片子的賣點集中在特效而不是演員的知名度時,就意味著行銷方式的轉變,以往靠著演員知名度來拉抬電影知名度的作法,將會成為歷史。此次《阿凡達》上市前的行銷手法,就是明顯的對照。
相對於電影從業人員印象中的「藝術創作」,甚至是好萊塢目前的製作流程,立體特效將會改變製作資源的配置,大量使用的科技、視覺效果之後,會讓劇本創意、演員的演技淪為次要角色。如果我們還記得,今年年初,美國演員工會(SAG)與資方歷經兩年多的對抗,最後是醞釀罷工不成而收場的經驗,更可以感受到新科技對於業內人員的衝擊。
採構硬體設備的高額費用,從商業運作來看,意味著資金的大量積壓。從製造業、軟體業的經驗來看,我們大概可以預見,未來的電影產業,獲利率將比現在更為微薄。一個類似的對照就是影史賣座經典的《鐵達尼號》,票房收入雖高,但是行銷的高額預算,卻也讓獲利不如預期。
片商如果要回收投資,就必須有更多的拍片計畫。這將會讓電影製作的「工業」味,越來越濃厚,演員、製作團隊,將距離「創意」越來越遠。
電影產業在最近的熱門話題,應該是剛上映的電影《阿凡達》,所引發的立體(3D)特效熱潮。表面上,這個議題只跟觀眾、好萊塢片商的策略有關,但是,它影響最大的,卻是影視產業中,從業人員地位的變化。
立體特效是一個由片商營造出來的視覺需求。它原本就像嗅覺、觸覺,是觀賞電影時,在理論上應該要具備的感官元素;但是,產業界對此討論甚久,卻因為技術不成熟,觀眾也未必需要而暫時擱置。用業界的術語來說,這並不是「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s):有它不覺得多、沒它不嫌少。
不過,立體特效終究還是出現了。從商業策略的角度來看,這是好萊塢業者在網路、電腦的夾殺之下,在誤打誤撞之下所找出的脫困之道。對於片商而言,在過去數年受到光碟片複製、網路上觀賞影片的影響,而出現的營收大幅下滑趨勢,將可能因此而扭轉回來。因為,現有的電腦、電視螢幕並無法提供大螢幕的立體效果,觀眾要享受這樣的服務,只能買票回到電影院。
這個方向是否可行,目前還不確定。但是,從業內人員的角度來看,立體特效卻未必是產業之福。因為,立體特效的關鍵在於軟體運算、影片的後製、電影院的放映設備,這些都需要購置大量的硬體設備。此外,片子的賣點集中在特效而不是演員的知名度時,就意味著行銷方式的轉變,以往靠著演員知名度來拉抬電影知名度的作法,將會成為歷史。此次《阿凡達》上市前的行銷手法,就是明顯的對照。
相對於電影從業人員印象中的「藝術創作」,甚至是好萊塢目前的製作流程,立體特效將會改變製作資源的配置,大量使用的科技、視覺效果之後,會讓劇本創意、演員的演技淪為次要角色。如果我們還記得,今年年初,美國演員工會(SAG)與資方歷經兩年多的對抗,最後是醞釀罷工不成而收場的經驗,更可以感受到新科技對於業內人員的衝擊。
採構硬體設備的高額費用,從商業運作來看,意味著資金的大量積壓。從製造業、軟體業的經驗來看,我們大概可以預見,未來的電影產業,獲利率將比現在更為微薄。一個類似的對照就是影史賣座經典的《鐵達尼號》,票房收入雖高,但是行銷的高額預算,卻也讓獲利不如預期。
片商如果要回收投資,就必須有更多的拍片計畫。這將會讓電影製作的「工業」味,越來越濃厚,演員、製作團隊,將距離「創意」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