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0基督教論壇報
您看韓劇或日劇嗎?劇中的男女主角似乎總是愛得死去活來,好不容易結了婚,卻又過得辛苦坎坷,好像老天爺十分吝嗇,不願意祝福每一對新人;也許這是編劇與導演的構想,希望賺得觀眾熱淚,順便拉抬收視率。
婚姻生活守則
在現實生活當中,類似的情節並非不存在,電視新聞與報章雜誌也樂於報導。經過一番渲染之後,原本只是男女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小事,一下就成了街談巷議的嗑牙大事!其中最常見到的,不外是家庭外遇、老公劈腿、老婆紅杏出牆。已經結了婚的人看待這些八卦,也許不屑一顧,也許會心有戚戚焉;至於想結婚的,恐怕會因為這些社會案件,對婚姻少了憧憬和希望。
婚姻生活難嗎?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倒是有一齣歌劇提供了一些「婚姻生活守則」,如果您想過著「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的婚姻生活,先來參加「費加洛的婚禮」吧!
擺脫政治包袱
在「婚禮」正式進行之前,這樁姻緣的來龍去脈,值得我們花些時間來看看。
「費加洛的婚禮」是根據十八世紀法國劇作家皮耶‧奧古斯汀‧包瑪榭(Pierre 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的原著改編而成,敘述平民階層如何對抗貴族特權、終於獲得勝利。這樣的題材對於當時瀕臨瓦解的歐洲專制體制來說,的確是一項諷刺和警訊,此劇在1781年於「法蘭西喜劇院(Com?die-Fracasis)」首演時,就已經讓法王路易十六感受到威脅,路易十六原本有意禁演此劇,未料推出之後,卻受到法國民眾的熱烈迴響,甚至成為當時法國境內最受歡迎的戲劇。
至於莫札特為何會選擇這樣的劇本作為題材?難道他也有強烈的政治意圖?關於這一點,至今還找不到相關佐證資料,但可以確定的是,莫札特所在乎的,並不是其中隱含的政治意味,反而是他想藉由音樂,展現劇中豐富、真實的人性,和他共同達成這個願望的,則是來自義大利的劇作家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
婚禮的催生者
達‧彭特是一位猶太後裔的義大利傳教士,此外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劇作家、文學家,由於他生性放蕩不羈,舉止行為頗受爭議,後來更因為一樁醜聞被羅馬教廷判刑,因而輾轉流離到維也納;幸運的是,他獲得當時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所寵愛的宮廷作曲家薩利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的推薦,獲聘擔任「維也納國家劇院」的劇作家,負責撰寫義大利歌劇劇本。
達‧彭特和莫札特初識於1783年,當時莫札特已有編寫「費加洛的婚禮」的計畫,只是礙於約瑟夫二世的禁令,此一構想遲遲未能實現;在達‧彭特將法語原著劇本重新潤飾,並且修改了其中政治意味過濃的篇章,終於獲得約瑟夫二世的同意,藉由莫札特唯妙唯肖的旋律包裝,重新以義大利歌劇問世。
歌劇版本的「費加洛的婚禮」最成功之處,就在於「劇本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達‧彭特的文字,生動地敘述了每一位劇中人物的性格,而莫札特的音樂,則是細膩地表明了各個角色的真實情感,兩位天才的首度合作,不只是一拍即合的成功見證,更在歌劇史上締造了完美的經典範例。
「費加洛的婚禮」於1786年5月1日在維也納宮廷劇院首演,雖然受到當時部分當權者的阻撓,未能獲得全面性的成功,但自發表以來,本劇卻成了莫札特最受歡迎、上演機率最高、唱片錄音最多的歌劇,同時更是入門莫札特歌劇的必備基本劇碼,而整齣歌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劇中人物的性格描述。
歌劇心理專家
歌劇是一種聲光兼具、聽覺與視覺並重的音樂表演形式,如果在現場聆賞,很能帶來直接的感官享受,對於莫札特來說,歌劇除了是消遣娛樂之外,它還是一面反映人性的鏡子。莫札特在歌劇人物性格的掌握上,向來有獨到功力,他藉由生動的音樂表情,讓劇中每個角色彷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角色之間的彼此互動,更像是一場活生生的人性角力戰。
在「費加洛的婚禮」幕啟之前,費加洛因為幫助塞維里亞的阿瑪維瓦伯爵娶到當地大美女羅西娜,伯爵十分欣賞費加洛的聰明機智,於是把費加洛帶回宮廷,擔任伯爵的貼身僕人,但沒有想到,伯爵卻又對羅西娜-也就是伯爵夫人身邊的女傭蘇珊娜動了念頭;就在費加洛和蘇珊娜即將成婚當天,伯爵打算回復貴族特有的「初夜權」(註:這是在中世紀時,男性貴族在其領地內的女性僕人新婚當晚,對於該名女性僕人行使的洞房權利)。
對於費加洛而言,伯爵此番舉動簡直是「恩將仇報」,於是,不甘心的費加洛結合了未婚妻蘇珊娜,甚至包括被丈夫冷落的伯爵夫人,準備給花心的伯爵來點教訓;此外,機伶慧黠的蘇珊娜還和伯爵夫人共同設計了「請君入甕」的計謀,打算讓風流伯爵當眾出糗。也許有觀眾會問:這一連串的費盡心機是為了什麼?如果說得直接一點,那就是:要男人學乖,別以為天下女人都是笨蛋!
乍看之下,這場婚禮的當事人還不在少數,甚至有點錯綜複雜,不過,莫札特卻給了每個角色各自鮮明的性格,他們的逗趣、鬥智、嫉恨、寬恕、感傷、喜樂,這一切都在莫札特精心設計的音樂掌握之中,我們只要把耳朵和想像力交給莫札特,他就能敘述一個生動活潑的精采故事。此外,莫札特對於劇中人物的細膩觀察,可說是歌劇史上的第一人,美國著名的音樂評論家荀伯格(Harold Charles Schonberg)就曾經形容莫札特:「他真是歌劇界的第一位現代心理學家。」
寓教於樂的深刻意義
觀賞一齣歌劇,舞台上除了提供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之外,它還是人性角力戰場。歌劇中的每個角色在舞台上彼此互動,不論是合作、或是競爭,他們反映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幅人生「浮世繪」,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性格寫照,甚至還能從其中得到反省與啟示。
在「費加洛的婚禮」當中,看到了許多爾虞我詐、嘻笑怒罵、辛辣諷刺的情節,但其中也揭露了愛情與婚姻的寶典,那就是「寬恕」;以伯爵和伯爵夫人為例,這似乎就說明了:男人雖然有權有勢,但也別忘了,女人有的是智慧,更有小心眼男人所沒有的溫柔。在莫札特的音樂裡,儘管生活上有不愉快、誤解、甚至荒謬,都可以在仁慈的包容之下,獲得「寬恕」;這兩個字說來容易,如何真正實踐,則是一項值得我們繼續努力的功課。
歌劇落幕之後,有伴侶的朋友,一起來深思吧,還是單身的,繼續努力吧!(作者為「愛樂電台Philharmonic Radio」資深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演出訊息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 莫札特歌劇「費加洛的婚禮」(音樂會形式)
主辦單位:牛耳藝術
演出時間:96年09月22、23日 晚7:30
演出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戶外同步轉播
9月22日 晚間7:00 中正文化中心藝文廣場
9月23日 晚間7:00 中正文化中心藝文廣場
9月24日 晚間7:00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廣場
婚姻生活守則
在現實生活當中,類似的情節並非不存在,電視新聞與報章雜誌也樂於報導。經過一番渲染之後,原本只是男女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小事,一下就成了街談巷議的嗑牙大事!其中最常見到的,不外是家庭外遇、老公劈腿、老婆紅杏出牆。已經結了婚的人看待這些八卦,也許不屑一顧,也許會心有戚戚焉;至於想結婚的,恐怕會因為這些社會案件,對婚姻少了憧憬和希望。
婚姻生活難嗎?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倒是有一齣歌劇提供了一些「婚姻生活守則」,如果您想過著「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的婚姻生活,先來參加「費加洛的婚禮」吧!
擺脫政治包袱
在「婚禮」正式進行之前,這樁姻緣的來龍去脈,值得我們花些時間來看看。
「費加洛的婚禮」是根據十八世紀法國劇作家皮耶‧奧古斯汀‧包瑪榭(Pierre 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的原著改編而成,敘述平民階層如何對抗貴族特權、終於獲得勝利。這樣的題材對於當時瀕臨瓦解的歐洲專制體制來說,的確是一項諷刺和警訊,此劇在1781年於「法蘭西喜劇院(Com?die-Fracasis)」首演時,就已經讓法王路易十六感受到威脅,路易十六原本有意禁演此劇,未料推出之後,卻受到法國民眾的熱烈迴響,甚至成為當時法國境內最受歡迎的戲劇。
至於莫札特為何會選擇這樣的劇本作為題材?難道他也有強烈的政治意圖?關於這一點,至今還找不到相關佐證資料,但可以確定的是,莫札特所在乎的,並不是其中隱含的政治意味,反而是他想藉由音樂,展現劇中豐富、真實的人性,和他共同達成這個願望的,則是來自義大利的劇作家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 1749-1838)。
婚禮的催生者
達‧彭特是一位猶太後裔的義大利傳教士,此外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詩人、劇作家、文學家,由於他生性放蕩不羈,舉止行為頗受爭議,後來更因為一樁醜聞被羅馬教廷判刑,因而輾轉流離到維也納;幸運的是,他獲得當時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所寵愛的宮廷作曲家薩利耶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的推薦,獲聘擔任「維也納國家劇院」的劇作家,負責撰寫義大利歌劇劇本。
達‧彭特和莫札特初識於1783年,當時莫札特已有編寫「費加洛的婚禮」的計畫,只是礙於約瑟夫二世的禁令,此一構想遲遲未能實現;在達‧彭特將法語原著劇本重新潤飾,並且修改了其中政治意味過濃的篇章,終於獲得約瑟夫二世的同意,藉由莫札特唯妙唯肖的旋律包裝,重新以義大利歌劇問世。
歌劇版本的「費加洛的婚禮」最成功之處,就在於「劇本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達‧彭特的文字,生動地敘述了每一位劇中人物的性格,而莫札特的音樂,則是細膩地表明了各個角色的真實情感,兩位天才的首度合作,不只是一拍即合的成功見證,更在歌劇史上締造了完美的經典範例。
「費加洛的婚禮」於1786年5月1日在維也納宮廷劇院首演,雖然受到當時部分當權者的阻撓,未能獲得全面性的成功,但自發表以來,本劇卻成了莫札特最受歡迎、上演機率最高、唱片錄音最多的歌劇,同時更是入門莫札特歌劇的必備基本劇碼,而整齣歌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劇中人物的性格描述。
歌劇心理專家
歌劇是一種聲光兼具、聽覺與視覺並重的音樂表演形式,如果在現場聆賞,很能帶來直接的感官享受,對於莫札特來說,歌劇除了是消遣娛樂之外,它還是一面反映人性的鏡子。莫札特在歌劇人物性格的掌握上,向來有獨到功力,他藉由生動的音樂表情,讓劇中每個角色彷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角色之間的彼此互動,更像是一場活生生的人性角力戰。
在「費加洛的婚禮」幕啟之前,費加洛因為幫助塞維里亞的阿瑪維瓦伯爵娶到當地大美女羅西娜,伯爵十分欣賞費加洛的聰明機智,於是把費加洛帶回宮廷,擔任伯爵的貼身僕人,但沒有想到,伯爵卻又對羅西娜-也就是伯爵夫人身邊的女傭蘇珊娜動了念頭;就在費加洛和蘇珊娜即將成婚當天,伯爵打算回復貴族特有的「初夜權」(註:這是在中世紀時,男性貴族在其領地內的女性僕人新婚當晚,對於該名女性僕人行使的洞房權利)。
對於費加洛而言,伯爵此番舉動簡直是「恩將仇報」,於是,不甘心的費加洛結合了未婚妻蘇珊娜,甚至包括被丈夫冷落的伯爵夫人,準備給花心的伯爵來點教訓;此外,機伶慧黠的蘇珊娜還和伯爵夫人共同設計了「請君入甕」的計謀,打算讓風流伯爵當眾出糗。也許有觀眾會問:這一連串的費盡心機是為了什麼?如果說得直接一點,那就是:要男人學乖,別以為天下女人都是笨蛋!
乍看之下,這場婚禮的當事人還不在少數,甚至有點錯綜複雜,不過,莫札特卻給了每個角色各自鮮明的性格,他們的逗趣、鬥智、嫉恨、寬恕、感傷、喜樂,這一切都在莫札特精心設計的音樂掌握之中,我們只要把耳朵和想像力交給莫札特,他就能敘述一個生動活潑的精采故事。此外,莫札特對於劇中人物的細膩觀察,可說是歌劇史上的第一人,美國著名的音樂評論家荀伯格(Harold Charles Schonberg)就曾經形容莫札特:「他真是歌劇界的第一位現代心理學家。」
寓教於樂的深刻意義
觀賞一齣歌劇,舞台上除了提供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之外,它還是人性角力戰場。歌劇中的每個角色在舞台上彼此互動,不論是合作、或是競爭,他們反映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幅人生「浮世繪」,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性格寫照,甚至還能從其中得到反省與啟示。
在「費加洛的婚禮」當中,看到了許多爾虞我詐、嘻笑怒罵、辛辣諷刺的情節,但其中也揭露了愛情與婚姻的寶典,那就是「寬恕」;以伯爵和伯爵夫人為例,這似乎就說明了:男人雖然有權有勢,但也別忘了,女人有的是智慧,更有小心眼男人所沒有的溫柔。在莫札特的音樂裡,儘管生活上有不愉快、誤解、甚至荒謬,都可以在仁慈的包容之下,獲得「寬恕」;這兩個字說來容易,如何真正實踐,則是一項值得我們繼續努力的功課。
歌劇落幕之後,有伴侶的朋友,一起來深思吧,還是單身的,繼續努力吧!(作者為「愛樂電台Philharmonic Radio」資深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演出訊息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 莫札特歌劇「費加洛的婚禮」(音樂會形式)
主辦單位:牛耳藝術
演出時間:96年09月22、23日 晚7:30
演出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戶外同步轉播
9月22日 晚間7:00 中正文化中心藝文廣場
9月23日 晚間7:00 中正文化中心藝文廣場
9月24日 晚間7:00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