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樂聞樂思/愈困難愈享受

布拉姆斯的變奏寫作是經典中的經典,而他一生作品—從早期鋼琴獨奏到晚期室內樂,甚至第四號交響曲終樂章—也常以變奏呈現他的思考和情感。就鋼琴創作而言,他於1862至1863年寫作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是文獻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布拉姆斯鋼琴變奏曲中堪稱最特殊的一首。
此曲特殊處為何呢?布拉姆斯的變奏曲主題若非自創,就是選用可以發展但非特別著名的旋律,此曲卻挑了家喻戶曉的帕格尼尼《第二十四號綺想曲》。此曲本身就是一首變奏,李斯特《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第六首就是此曲的鋼琴改編版。布拉姆斯不可能不知李斯特的手筆,但他還是挑了這個主題,自是想創立獨到的一家之言。本身也為演奏名家的布拉姆斯,在《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鋪展出極其艱深的技巧,堪稱具體而微的鋼琴奏法百科。全曲分為兩套變奏,第一冊著重主題變型,第二冊則偏重曲式變化,兩者各有巧妙,但無論是哪一冊,布拉姆斯都以和聲行進重新整理變奏,左右手的節奏設計也多所用心,展現精湛過人的音樂寫作。必須特別一提的是布拉姆斯之所以寫作此曲,動機來自他和鋼琴名家陶西格(Carl Tausig)的友誼。陶西格是此曲的被題獻者,也是於1867年首演此曲的鋼琴家,更是當時李斯特最著名的學生。藉由此曲,布拉姆斯既挑戰李斯特學派最頂尖的高手,也展現迥異於李斯特的創作觀點。時至今日,《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仍是鋼琴曲目中著名的艱難大作,演奏家的技巧與音樂試金石。
不過布拉姆斯許多作品之難,不見得是當事人以外所能知—比方說他的《第三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就是鋼琴聽起來不算困難,「看」起來也不算困難,彈起來卻極為困難的作品—若還要和小提琴互動良好,那更是難上加難。當然,難的不是只有鋼琴,小提琴部份之峰迴路轉,在在考驗演奏者對弓法、音色、情韻與思考的綜合能力。別的曲子或許還能遮掩,面對布拉姆斯,演奏者幾乎無處可逃。
最近每年都會訪台演出的鋼琴家伽佛利佑克(Alexander Gavrylyuk),這次不但要帶來布拉姆斯這部經典,還要挑戰一連串的李斯特高難度作品,甚至包括霍洛維茲以李斯特作品繼續加工改編的創作,實是不知困難為何物。而在他前一天要於國家音樂廳登台的,則是鼎鼎大名的德國小提琴家佛斯特(Isabelle Faust)和俄國鋼琴好手梅尼可夫(Alexander Melnikov)挑戰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兩場音樂會彼此對照又都精彩可期,也讓我們得以體會「艱難」所帶來的享受。
7/1 (二) 台北國家音樂廳
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全集:佛斯特和梅尼可夫
7/2 (三) 台北國家音樂廳
李斯特的進擊:伽佛利佑克鋼琴獨奏會
【2014/06/29 聯合晚報】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