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樂聞樂思/大師與大師的經典對談


焦元溥/聯合晚報/2015/1/20
「書和音樂就是我人生的兩個最大關鍵。」即使從爵士咖啡館老闆轉變成專職作家,村上春樹從來沒有離開過音樂。古典、爵士、搖滾他都欣賞,也皆出現在其作品之中。令人驚喜的,是這位大作家居然親自策畫,訪問當代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出了一本《和小澤征爾先生談音樂》。放眼世界文壇樂壇,如此陣容應是絕無僅有。特別是全書皆由村上春樹親自撰寫,以樂迷身分和大師請益,讀來更是有趣。不過小澤征爾和村上春樹雖然對音樂很有研究,卻不一定對唱片錄音和演奏家很有研究,讀者看他們的說法之餘,也要自己多所比對,不能夠照單全收他們的意見。
就拿此書一開始的討論,顧爾德與伯恩斯坦合作的那場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來說吧,伯恩斯坦為何要在演出前特別說明,自己並不同意顧爾德的詮釋(特別是慢速)?這兩人真有不合,指揮真的不接受獨奏家的速度?
單看這一場演奏,自然無法得到答案。可是若比較顧爾德諸多現場和錄音,就會發現他的協奏曲演奏可以採取相當不同的速度。如果指揮同意,那麼他可以自己偏愛的慢速演奏—顧爾德不喜歡個人化的英雄主義,討厭協奏曲中獨奏家和樂團「對立」、「競爭」的感覺,總希望兩者能夠融合;但如果指揮不同意,或實行有困難,那麼他也可以照一般期待的速度演奏。他的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就是如此。和指揮大師史托科夫斯基合作的錄音室版本,速度就大幅放慢,和他在其他地方的演出不同。
對於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顧爾德心裡也有兩種速度。比對他現場錄音記錄,同一年(1962)的巴爾第摩演出,他的速度就相當「正常」。因此若要聽顧爾德心裡所要的慢速演出,那還真的只有和伯恩斯坦與紐約愛樂這一場而已。
所以事實應該很清楚了。伯恩斯坦如果不同意顧爾德的意見,顧爾德並不會堅持,他們一樣可以用「正常」速度演出。伯恩斯坦之所以要講那一番話,與其說是表達自己的不同意,還不如說是要「先發制人」,消除聽眾可能的疑慮,又把這場慢速演出的功勞歸給獨奏家而非自己。如果我們聽伯恩斯坦講話的內容,不但口才驚人,幽默詼諧外更句句力捧顧爾德,更能體會他愛才之心。
但無論如何,這都是本精采有趣的書,特別是小澤征爾講了諸多動人故事—「啊,還好有人把這些寫下來!」我總是一邊讀此書,心裡一邊冒出這句話。至於這本書能夠帶來多少啟發,那就是讀者自己的功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