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典範在夙昔


焦元溥/聯合晚報2014/8/19
上周古樂名家布魯根(Frans Brüggen,1934-2014)和蕭邦專家艾基爾(Jan Ekier,1913-2014)相繼辭世,相當令人惋惜。所幸這二位名家學養豐富且錄音/著作等身,影響必然還會持續。
布魯根生於阿姆斯特丹,本來是超技直笛家,長笛也有傑出表現,二十一歲就被海牙皇家音樂院聘為教授,後來更持續鑽研古樂演奏,在指揮與學術上成果卓著。他和自己所成立的十八世紀管弦樂團(Orchestra of the 18th Century)錄有諸多經典,帶給世人震撼性的研究心得與詮釋見解。布魯根的演出也會跨至十九世紀,貝多芬九首交響曲的錄音就堪稱振聾發聵,孟德爾頌與舒伯特也有佳績,和鄧泰山合作的蕭邦鋼琴協奏曲更可見諸多新意。他的音樂處理不慍不火,層次色調非常細膩,愈到後期愈有令人動容的歌唱線條,是令人尊敬且懷念的名家。

艾基爾的人生也相當豐富。他先以鋼琴家成名,曾在1937年第三屆蕭邦大賽獲得第八名,但也修習作曲。結合作曲與演奏能力,加上好學不倦的求知精神,讓艾基爾在學術研究與樂譜編校上成就非凡。他早期的蕭邦《夜曲》全集就已樹立典範,後來主導的波蘭國家版(Poland National Edition)不但是蕭邦大賽指定樂譜,更成為近二十多年來全球鋼琴學子不得不學的圭臬。

不過即使是波蘭國家版,也不見得就是蕭邦的「唯一解」。艾基爾的校訂方式是研究蕭邦所留下的所有手稿、校稿、初版稿與學生上課樂譜,從中多所取捨,組合出他認為的「最佳版本」。林克(John Rink)和山姆森(Jim Samson)等學者所進行的新版本,則是選定蕭邦「某最初版」為準進行編訂,不認為有所謂的「最佳版本」存在。兩方在概念上就相當不同,而林克版的蕭邦鋼琴協奏曲,幾處裝飾音型的選擇我認為較波蘭國家版更具說服力,絕對值得一看。

只是無論是何版本,負責任的編者都會在註釋與編輯意見中詳細交代他的看法與選擇過程,艾基爾版也不例外,在《馬厝卡舞曲》中更有鞭辟入裡的心得。樂譜版本並非能否奏好樂曲的保證。許多人讀譜已經草率輕忽,更不曾詳讀編輯意見,就算是彈波蘭國家版,也還是把蕭邦演奏地面目全非。演奏音樂需要感性,理性也不可或缺,布魯根和艾基爾各以不同方式展現他們的才華與苦功,希望學習音樂的人能夠從中得到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