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樂聞樂思∕看龍舟 聽船歌


焦元溥/聯合晚報∕2015/6/23
今年端午難得三天連假,相信許多讀者都安排了活動。粽子和龍舟,是端午著名象徵之一。古典音樂裡粽子難尋,船歌倒是屢見不鮮,大家在觀賞龍舟賽事之餘,或許也可靜心傾聽船歌。「船歌」是怎樣的樂曲?作為一種曲類,船歌通常都有搖槳般的推進節奏和搖擺旋律(常是六八拍),以及充滿義大利風情(特別是水都威尼斯)的三度和六度音程。孟德爾頌在鋼琴曲集《無言歌》中的數首威尼斯船歌就是如此,而羅西尼在告別歌劇創作後專心吃喝,卻也創造出不少美妙歌曲供宴會娛樂之用,其中就有數首精彩船歌。至於最藝術性也最特別的船歌,蕭邦和李斯特這兩大鋼琴聖手各有名作,風格南轅北轍,卻都是不朽瑰寶。
蕭邦早在《G大調夜曲》(Op.37 No.2)就寫了一首船歌。此曲具有搖晃般的旋律美感與若隱若現的樂句,三度與六度交織而成的美妙音響,以及細膩的半音化處理與和聲設計。他後來真正以船歌為名的《船歌》(Barcarolle,Op.60),不只延續如此特色,又創出嶄新的音樂想像。蕭邦《船歌》將六八拍改成每小節十二拍,讓旋律線充分延展,又設計出三種不同的搖槳節拍組織全曲,讓音樂始終保持船歌應有的推進感又維持節奏新鮮,即使長達八分多鐘,聽來也不會疲憊。更讓人驚嘆的,是蕭邦在此的和聲試驗,簡直是後來華格納才會有的手筆。旋律美得出奇,還有完美融合的和聲與節奏,加上毫無失手的踏瓣編寫,《船歌》不僅是蕭邦最受喜愛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劃時代的經典。
蕭邦的《船歌》自威尼斯昇華,李斯特的船歌則從威尼斯發想。1882年底,李斯特到威尼斯拜訪其女柯西瑪以及女婿華格納。從旅館窗台,他見到載運棺木的鳳尾船(Gondola,或譯為「貢多拉」,是適合於威尼斯潟湖而發展出的交通工具)航行河道,心有所感,寫下曲譜初稿。不出數月,華格納於1883年二月十三日因心臟病客死威尼斯。目前較多人演奏的第二號《悲傷的鳳尾船》(La lugubre gondola No.2),是1882年底初稿,在1883年一月改寫而成。李斯特驚訝這是對華格納之死的預言,但他自己的健康狀況,和晚年時有灰暗之感的心境,會譜下此曲也不足為奇。黑暗陰影始終籠罩此曲,中段卻又轉折出夢幻甜美聲響。其意象之奇詭,筆法之奇絕,都使此曲成為李斯特晚期作品中的代表,或許也是最常被演奏的李斯特晚期作品。
粽子吃多了可能成為身體負擔,船歌聽多了倒未見顯著妨害。炎炎夏日也別忘了欣賞美好音樂,找首自己喜愛的船歌,相信你聽到的絕對不會只有威尼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