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樂聞樂思】心甘情願被綁架


焦元溥/聯合晚報∕     2016/02/23 第1003期 
有人不喜歡蕭士塔高維契。比方說,鋼琴家巴佛傑。「我對他的作品提不起興趣。我實在受不了他在簡單旋律下又配上極單純節奏的寫作手法,而他那種直上直下的情感發展讓身為聽者的我覺得像是被綁架一般,更不用說他的作品內容又極為狹窄,總和政治脫離不了關係。我承認他是很好的作曲家,作品也非常有效果,只是我覺得他實在沒有大家說得那麼偉大。
我無意和巴佛傑—我的好朋友—爭辯。畢竟論及「偉大」,定義可以非常不同。但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和他一起聽一次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真的有人能夠聽這首作品而不被撼動感動嗎?我不會忘記自己首次聽此曲現場,聽到第二樂章全身像是螺絲被旋緊的繃固感,第三樂章要被獨奏家的嗚咽逼出眼淚,第四樂章又震懾於狂熱卻恐怖的白熱化升騰,呆呆坐在位子上難發一言的感受。巴佛傑的觀察並沒錯,此曲情感確實「直上直下」,也反映作曲家被史達林二度批判的心情(他到史達林死後才發表),但同樣的寫法與境遇,卻不是每位作曲家都能寫得如蕭士塔高維契。受限於政治環境,他無法做太前衛激進的音樂試驗,但在他最好的創作裡,蕭士塔高維契始終能觸及人性最深也最共同的情感,讓人深深為之共鳴。至少我是心甘情願被他綁架—而我很好奇巴佛傑若現場聽一次《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是否真能無動於衷?
同理,我也希望能和他現場一起聽一次蕭士塔高維契《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這是他過世前一年的作品,最後的弦樂四重奏。作曲家在此已修練到沒有他不能寫的事物或不能表達的思緒。六個樂章、四十分鐘左右的篇幅宛如人生回顧,是深刻而精彩的旅程,也是演奏者嚴苛考驗。演奏到這樣的作品,每個弦樂四重奏都有自己的見解,彼此可能差異很大,但這也是音樂詮釋有趣與奧妙之處。對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和《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這樣充滿強烈情感也直指聽眾內心的創作,沒有比親臨現場更好的欣賞方式。
何其有幸,本周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我們可以聽到當代天團哈根弦樂四重奏,以及炙手可熱的小提琴名家蘇可洛夫(搭配呂紹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帶來這兩首精彩萬分的作品。既有名家又有名曲,如果巴佛傑在台灣,我一定要拉他去聽。
2/23 (二) 台北國家音樂廳 19:30
哈根弦樂四重奏 成團三十五年世界巡迴
2/25 (四) 台北國家音樂廳 19:30
國家交響樂團 琴(情)挑俄羅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