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打開子女的心靈之窗
作者:范恩惠傳道@青年歸主協會資深輔導
傾聽需要一顆專注而柔軟的心,讓對方知道你認真的在聽他說話、接納他,願意了解他的感受。不批評、不教訓,只聆聽;微笑的,充滿愛與關懷的,靜靜的聆聽。
青少年時期非常需要人傾聽他們的心聲;因為他們開始進入「轉大人」的階段,在內心深處會去尋找、思索:「我是誰?我的生命有意義嗎?在別人眼中的我有價值嗎?我受歡迎嗎?為何我沒有好友?我的心事沒有人懂?」這些自我價值、人際關係、生命方面的問題讓他們困惑又焦慮。
而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對過重的課業,加上課業做些有興趣的事,時間根本不夠用,身體疲憊,心力交瘁。而因為荷爾蒙作崇,使得心理、生理上充滿了掙扎與衝動,面對無法控制的情緒和感情,讓自己深覺無力又無奈。知與行之間的距離似乎是跨不過的鴻溝。
回到家可能又是另一個大苦難:「爸媽煩我、嘮叨不停、永遠對我不滿意……」家,不再是避風港,也不是可以喘息休息之地。
身為父母,我們聽見過他們心中的焦慮與吶喊嗎?還是仍活在他們是「該聽話,要順服」的孩童階段,沒有和他們一起進入青春的狂飆期?導致親子關係緊張,越來越束手無策?
從哇咧祕密星球所收到青少年提出的問題中,我們整理出他們心中的排行榜,透過這些實例,了解他們的心聲與遇見的掙扎:
1.他們期望父母像朋友,能談心又尊重(聆聽)他們的想法,而不是堅持只有父母的想法是對的。
2.父母重男輕女,使得心裡受傷,也會因感受不到親情而想遠離家庭。
3.父母外遇或是單親造成他們心靈的傷害:沒有安全感,自我形象低落,自暴自棄。
4.最討厭父母碎碎唸,言語傷害;主觀的下結論,經常誤會孩子。
5.希望父母教訓他們時,先看看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
6.最恨他們偷看信件、日記。
7.氣父母眼裡只看重功課;功課不好就不是人。
8.父母從不在乎親子關係,好像陌生人,自己像被遺棄的小孩,非常孤單寂寞。
9.家中有個暴力老爸,不知道怎麼保護媽媽,保護自己。
以下從兩方面和大家一起思考:
一、從客觀角度認識青少年
1.從腦部的發育與革命來認識青少年
今年年初,我們介紹了《都是腦子惹的禍》這本書及作者,讓我們學習從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青少年時期,腦子的發育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簡單的提出幾點,讓大家參考。
美國在廿世紀最後十年定為腦子的十年,投入大筆預算研究腦子。發現青少年的腦子正在進行改建、裝潢、建構的重大工程,為的是要預備璀璨的未來。而最新的研究結果指出:小腦有著認知、社交、思考、記憶、學習、輔佐行政中心-前額葉,做全方位運作的功能。
可惜的是,青少年往往放棄在生活中藉助腦子完整的功能,來發展自我。因為青少年為了提升成績而全心放在課業上,忽略了日常規律的運動習慣,來幫助成長中的小腦,努力長大、成熟。這方面的忽略與放棄,導致重要的「前額葉」沒有好的輔佐,發揮全方位的運作。
「前額葉」是最重要的指揮中心,如同007的指揮中心,在遇見問題時,將所有的資訊收集,作成判斷,下達指令;讓青少年學習做對的抉擇,能堅持立場,守住原則,不至衝動行事。
2.從生理上的發育與內分泌的變化來認識青少年
Discovery出版了他們所拍攝一系列探索生命的影片,從懷孕、出生,直到老年。他們花了三年的時間記錄青春期男生、女生的身體變化。影片中女孩尷尬的發現自己胸部開始變化,擔心被人看見,老穿著大外套;男孩則發現自己聲音忽然難以控制,一會兒低八度,一會兒居然沒聲音,等一下又恢復男孩的稚音。
正在變化中的身體,帶給青少年許多焦慮與尷尬、煩躁和惶恐。他們該問誰呢?誰會關心自己的變化,誰是可以安心求問的人呢?女生第一次月經來時,有多少人是媽媽幫助她們了解無厘頭的悲觀、憂鬱、易怒、敏感等現象,就是「經前症候群」?還是面對這種情緒變化時,爸媽反而雪上加霜地臭罵、教訓?沒有體諒、幫助?而當男孩苦惱自己為何長不高,其他人都長得好快;為何同學都長鬍子了,自己還是無毛時,誰可以解開他們心中的疑惑和不安?
青少年非常需要幫助,需要父母傾聽他們成長中每一步的疑問與憂慮。
3.從媒體、外在環境所受到的影響--物質主義、自我價值、兩性關係--來認識青少年
有人說這一代的青少年是「吞世代」,吸光爸媽的血汗錢;因為他們被媒體的物質主義牽著走,以物質來衡量自我價值:要用最新的手機,要求爸媽必須買哪一款的車子,衣服必須是名牌等。
在兩性關係上,好萊塢的愛情故事,成為他們的教科書。但是影片中的愛情故事不外乎:不食人間煙火的夢幻愛情,玉石俱焚的愛情暴力,與肉慾橫流、假冒愛情的色情。
青少年情竇初開,嚐到的第一口果子,是上了糖漿的毒蘋果,還是甘醇甜美的果實?當孩子在意亂情迷之際,誰是他的導航師?誰能幫助他訓練他的前額葉,有足夠的理智與力量喊「卡!」而有足夠的警覺性,作好防範措施?在這方面,青少年多需要可信賴的長輩傾聽他們的心聲,能坦然訴說自己第一次的「動心」、「暗戀」、「要不要表白」、「同時喜歡三位異性」、「怎麼約會」等好多問題。
二、從主觀經歷回溯自己的青少年成長過程
1.父母怎麼對待我?我怎麼對待孩子?(期望、選系別等)
許多青少年會抱怨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因此,身為父母就要回想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是怎麼對待我的?如果當年爸媽從不聽我解釋,總是主觀的下定論,那麼,現在的我有沒有重蹈覆轍?我有什麼需要改進的?有比當年父母更好的方式嗎?檢討自己目前對待孩子的方式,哪些應該堅持,哪些應該改變?努力讓親子溝通暢通無阻。
2.我的青少年成長環境與現在孩子的環境有何不同?
每一個時代都不相同,教育子女時,一定要察驗時代與環境的變化。孩子面對現在的景況,有多少壓力與誘惑?有多少陷阱與危機,對他們造成多大的影響與扭曲?如何幫助他們面對挑戰,勝過誘惑,明辨是非?絕對不是用硬性規定,或是築起城牆(不准上網、家裡沒有電視),更不是謾罵責打。是一顆體諒、了解的心,與孩子一起走過這場風暴。
3.我的青春期是否叛逆?與父母相處及溝通如何?
「道成肉身」是耶穌偉大的地方,祂放下「神子」的身分成為「人子」,從「無限」進入「有限」,深知人間疾苦,體恤我們的軟弱。我們也要這樣回溯自己的青春期,重返當年的心境,將心比心的去了解青少年的心靈,了解「狂飆期」讓青少年活在多麼衝突的內心世界中。因此而成為善解人意的好父母,能體諒、能傾聽,更能成為兒女生命的導師。
三、影響青少年一生的架構、觀念如何建立?
《與青春有約》這本書中,作者曾引用作家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的話:
種下思想,收穫行動。
種下行動,收穫習慣。
種下習慣,收獲品格。
種下品格,收穫命運。
作者建議在青少年時期若能建立七個習慣,人生境遇將大不同:
1.主動積極-為你的生活負責
2.以終為始-界定你生活中的任務和目標
3.要事第一-設定優先順序,先做最重要的事
4.雙贏思維-培養大家都能獲益的態度
5.知己解彼-誠懇傾聽別人的談話
6.統合綜效-跟別人一起努力,完成更大的成果
7.不斷更新-定期讓自己日新又新
前三個習慣處理的是自我控制,稱之為「個人成功」;第四∼六個習慣是處理人際關係和團隊合作,稱之為「公眾成功」。必須先掌握個人行為,才能成為良好的團隊成員。而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則能強化前面六個習慣。
四、如何與青少年溝通、談心?
這方面的書不少,簡單的提幾點,讓大家參考:
1.溝通的模式:
a.權威式:主觀、不尊重、下定論、不放手、不信任、命令式、不聆聽、不觀察體諒……b.了解與同行:客觀、尊重、聆聽、信賴、陪伴、討論……學習用好的溝通方式,與孩子建立信賴與愛的關係。
2.溝通層次:
談心有不同層次,必須進入到心對心說話,才有深度。
a.日報方式(Newspaper):報告所有外界、外人發生的事
b.週刊方式(Magazine):專題討論外界、外人發生的事,並加以評論。
c.心對心(Heart to Heart):談出心裡的感受,不論快樂或沮喪,以對方為中心,與外人、外界無關。
青春期好像坐在一台情緒的雲霄飛車上:回首,驚訝自己是如何存活下來?我想這是每一位過來人的感受。讓我們熱愛分享真實的經驗,用心的聆聽、陪伴青少年渡過這稱為「狂飆期」,事實上卻是「奇妙期」的青春歲月。@
註:
1.《都是腦子惹的禍》王秀園箸,童心房出版;曾在第20期中介紹本書。
2.《與青青有約》西恩柯維著,汪芸譯,天下文化出版。
好書推薦

作者西恩柯維(Sean Covey)是廣受年輕團體歡迎的演講家。他以全美暢銷書《與成功有約》的七習慣為基礎,為年輕人提供一種階段性引導,幫助他們改善自我形象、建立友誼、抗拒同儕壓力、達成目標、面對困難,做出改變人生的決定。
本書不只適合願意成長的年輕人閱讀,更適合青少年家長,成為引導孩子建立品格的參考教材。

(哇咧星樂園通訊第23期2005/8/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