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孔子的音樂思想
音樂美學報告                                    1985/01/16
主題:孔子的音樂思想
指導老師:劉燕當老師
綱要:甲、前言
      乙、孔子的音樂思想
      丙、當時對孔子音樂思想的評價
      丁、結論
內容:
甲、前言
        孔子,名,字仲尼,父親是叔梁紇,母親為顏氏。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逝於魯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即西元前五五一年,至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歲。
        中國的歷史是以思想史為中心,中國的思想史則是以孔子學說為主流,二千年來的音樂思想也是以孔子的音樂思想為主。但當今研究孔子的學者,多在其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及文學思想上下功夫,少有人對其音樂思想加以研究,再者,中國古代有關音樂的典籍所占比例不多,於是這個課題更是乏人問津,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孔子還是個音樂作曲家,音樂演奏家,音樂評論家。
        雖然學的是西洋音樂,但卻是一個中國人,研究半天別人的音樂思想,對別人的東西暸如指掌,卻對自己國家民族的音樂一無所知,既使得了博士,也是會為外人所恥笑的,有鑒於此,我選擇了這個題目,將平日搜集的報章雜誌中的文章加以整理,並研讀一些有關古書,由這些文章典籍中略窺孔子博大精深的音樂思想,並作一簡短報告,雖然短短五千字不足以說明孔子音樂思想的偉大,但求能表達我對孔子的尊敬於萬一,更盼能因此而引起更多的人來研究並發揚。

乙、孔子的音樂思想
        二千多年以來,中國的音樂思想就是以孔子的音樂思想為主流。一般人的觀念中,大部份只知道孔子是一位哲學家、教育家,但很少人知道,孔子也是位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及音樂評論家。他主張以禮樂來正人心,因此中國的音樂和禮儀是不可分的,樂是附帶於禮而見其功用,故稱禮樂。中國古代禮樂並重,而樂必附於禮。所以孔子很多的音樂主張都是和禮一併提出的。
        要了解孔子的音樂思想,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樂記」。「樂記」是中國最古老的音樂哲學的理論體系,現存的「樂記」,並不完整,經過秦始皇的焚書及後世的戰亂,失散了大部份,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這本書的成書時間應該在戰國末期以前的周朝或東周的時代(公元前三世紀),後來經過劉向、劉歆父子的編輯,才是今天所見的「樂記」。「樂記」同時保留在「史記」及「禮記」這兩本書裡面。「樂記」的作者是公孫尼子,據說他是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說這篇文章出於西漢儒者所記。
        「樂記」原有二十三篇,其篇名是:「樂本」第一、「樂論」第二、「樂禮」第三、「樂施」第四、「樂言」第五、「樂象」第六、「樂情」第七、「魏文侯」第八、「賓牟賈」第九、「樂化」第十、「師乙」第十一、「泰樂」第十二、「樂器」第十三、「樂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樂穆」第十六、「說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樂道」第十九、「樂義」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招頌」第二十二、「竇公」第二十三,但是自第十二篇起就無從考,只留下了前十一篇,後面的只剩下篇名了。這前十一篇的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篇「樂本篇」,是開宗明義的給音樂下一定義,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第二篇「樂論篇」,是論樂是和諧,禮是秩序,兩者看來是相反的東西,但樂須得禮以為之節,禮也須得樂以為之和,兩者相互調劑。禮樂之功,可以治天下,使人民無怨無患,兵革五刑不用,相敬不爭,長幼有序。
        第三篇「樂禮篇」,言明聖人治天下,必定要制禮作樂。
        第四篇「樂施篇」,是說明禮既已完備,於是要布施天下才是。這「施」是「用於天下」的意思。有四個重點,一是先王作樂以賞賜諸侯;二是論黃帝、唐堯、虞舜、夏禹、殷湯、周武王六代的樂,皆能顯示六個聖王的功德,所以聽樂而知道其政;三是說先王作樂,以治為法,樂善,則能使人民的行為趨向美善;四是說先王設施禮樂,以調節淫亂。
        第五篇「樂言篇」,言人心隨音樂而轉移,正樂可以感化人民,邪樂則有害於人民。
        第六篇「樂象篇」,是說聲為樂之形象,其本則在於德,所以樂又是德之光華。
        第七篇「樂情篇」,論樂是通乎人情的,樂主和合,使人相親,禮主別異,使人相敬。禮樂之功,非但可通乎人情,且可通達鬼神,使天地陰陽協和,生養萬物。
        第八篇「樂化篇」,論樂能感化人,而至於善。
        第九篇「魏文侯篇」,是魏文侯問子夏,古樂和新樂有何不同的對話。子夏說,古樂是先王的樂,和正齊一,懂得古樂就可以明白修身治國的道理,而新樂只是靡靡之音。
        第十篇「賓牟賈篇」,是記載賓牟賈和孔子討論有關「武」樂的內容,對於「武」樂的內容和武王的武功,分析的很詳盡。
        第十一篇「師乙篇」,是子貢師乙討論關於唱歌的問題。(以上各篇內容簡介參見「音樂與音響」雜誌第24期,王沛綸先生著「反映二千三百年前中國音樂思想的樂記這本書」一文。)

        現就孔子的言論及「樂記」中的記載,將孔子對音樂的看法,較重要的列舉出來,由此來看看孔子的音樂思想。
(一)                子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ㄒㄧˋ)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篇)
孔子告訴魯國的樂官關於樂的道理,「音樂演奏的全部過程是,一開始,各種樂器同時演奏,接著音量放開後,使音調和諧,節奏分明,相連不絕,直到一支樂曲的結束。
(二)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篇)
孔子說:「詩本性情之作,很容易感人,故能興發人好善惡惡之心;禮以恭敬遜讓為本,故學禮可以立身;樂可養人性情,蕩滌邪穢,故能成人之性。」
(三)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ㄊㄧㄝ)懘(ㄔˋ)之音矣。」(樂記)
聲音的道理是和政治相通的,假如以五音之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如果五音協調不亂,就不會奏出不和諧的聲音。

(四)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記)
   樂是內心的表現,禮是外貌的表現。內心的表現故可知其真情,外貌的表現故可見其風度。盛大的音樂必然是平易的,最大的典禮必然是簡單的。
(五)「仁近於樂,義近於禮,」(樂記)
(六)「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樂記)
   音樂是聖王所喜歡的,因其可以改善人心,只有它能深入人心,而容易改革風俗,所以先世王者特別注意音樂教育。
(七)孔子從各種聲音中可看出一個人的心理。
   「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嘽(ㄔㄢˇ)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樂記)
   這是說到凡發出微細而低沉的聲音的,必是這人有著無限的憂愁。發出諧和平易、意義豐富而音節寬簡的歌聲的,必是這人滿懷著安詳而樂觀。粗大而豪邁,發聲既猛而收音又昂奮的歌聲,必是這人有著堅強而果決的性情。發出清明正直而又莊嚴誠懇的歌聲,必是這人有著肅穆而虔敬的心理。發出寬舒圓潤柔順而活潑和平的歌聲,必是這人充滿慈愛之心。至於發作過份怪奇的散慢的輕佻(ㄊㄧㄠˊ)的煩濫的歌聲,必是這人的心志淫侈而雜亂。
(八)談到好的音樂演奏,倫理井然有序,使人們聽了能潛移默化而蔚為善良風俗,有以下這段話:
   「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樂記)
(九)「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後。」(樂記)
    孔子認為音樂並非專指鐘呂或彈唱,這些都是樂的末節,所以兒童只學唱歌跳舞。音樂重要的不是在這些技藝上,而是在於能否深明其中的道理,能把這道理表現出來才是重要,手藝技術都是在其次。
(十)孔子對當時各種音樂皆有評論如下:
   (1)「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篇)
      孔子批評虞舜時的韶樂,聲調十分美,內容也很完善,批評武王時的武樂,聲調很美,但未能十分完善。
   (2)孔子認為「鄭聲淫」(論語衛靈公篇),鄭國的音樂是淫亂的,錢穆先生認為這「淫」即是說「過份」,超禮則謂之淫。(見中華日報72年8月30日,錢穆先生著「再論中國音樂」一文。)就因鄭聲超過禮所應有的,又說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論語陽貨篇),孔子厭惡鄭聲擾亂了先王的正樂,故提倡要「放鄭聲」,將鄭聲禁絕。
   (3)在「樂記」中有這樣的批評:「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認為堯的樂名「大章」,是因他能發揚光大文明的生活,黃帝的樂名「咸池」,是因他使全民的生活進入文明的境界。舜的樂名「韶」,「韶」是繼承的意思,因他能繼承堯的功積。禹的樂名「夏」,「夏」是大的意思,因他能開拓九州。到了殷周,殷樂名「濩」,為其保護人民而革命,周樂名「武」,為其推翻暴政而革命。前者創造了人民的生活,後者保全了人民的生活。創造和保全是盡了人事,為樂也盡於此了。

丙、當時對孔子的音樂思想的評價
中國人談音樂,喜歡紙上談兵,但這些談話還是很少。在中國古代,音樂的從事者,一部份是研究理論的文人,一部份是從事實際演奏的樂工,這二種人互不相通,文人認為操琴或參加樂團是不清高的事。在中國歷史上於是產生了一矛盾現象,即是又重視音樂,又不重視音樂,重視的是文人,不重視的也是這些文人。不重視的原因,是因為古代從事音樂工作的大部份是犯人及瞎子,且必須在別人吃飯時演奏音樂以供娛樂,所以文人看不起音樂。因此,在理論上中國人很重視音樂,實際上卻是並不重視。但孔子卻是一位身體力行的人,他主張以禮樂純正人心,改造社會,所以特別注重音樂,而且親身製作音樂,演奏音樂,也矯正不好的音樂。
當時的人對於孔子的思想,當然有很多人贊同,而反對的也不少。贊同的不談,持反對意見的,在儒、道、墨、法四家中,墨家是最激烈的。墨家認為音樂有三大罪過,(參考「墨子非樂篇」上篇,下篇已亡失。)第一罪過是造樂器,古時造樂器是很麻煩的,造樂器須花費大量的人力及財力,皇家要造樂器就要支出大量的錢,而這些錢就從百姓而來,如此稅收必增加,因而苦了百姓,所以反對製造樂器。第二個罪過就是奏音樂,奏音樂時不能生產,所以反對。第三個罪過就是聽音樂,聽音樂之前要齋戒三天,三天以前必要洗刷乾淨,然後才能聽音樂,而且聽音樂時,也不能生產,所以極力反對。孔子認為「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但墨子卻說:「樂者,聖王之所非也,而儒者為之,過也。」在「荀子」一書中的「樂論篇」,即可見到許多墨子反駁孔子的例子,在此不一一列舉了。
一種思想的提出,必定會有人贊同,也必定會有人反對,但,只要這是一個好的思想,好的見解,既使有人反對,也不會受影響,它仍能綿延千百年,流傳千古的,孔子的思想即是如此。

丁、結語
            總結以上所說的,孔子的音樂思想可歸納成三個重點,那就是:(一)以音樂促進教育,(二)以禮樂純化社會,(三)以美善提昇精神。(參考劉燕當著「中西音樂藝術論」P.9-17)而筆者認為第二項「以禮樂純化社會」尤為其重點。縱觀「荀子」的「樂論篇」及「禮記」的「樂記」不難發現,禮樂併論,以禮樂來純正社會風氣,使社會國家的政治能安定的論點,屢見不鮮,由此可見,中國的音樂常是伴隨著禮而來,並非如西方一般,自成體系,自成學問,錢穆先生就在他「再論中國音樂」一文中的開始就寫到「中國古代禮樂並重,而樂必附於禮。」雖然禮樂並重,可純化社會,改善社會風氣,但就音樂觀點來說,卻有一壞處,那就是「禮壞樂崩」。如果古代的禮儀沒有留傳下來,則有許多音樂,後世的人就不能聽到,而往往這些音樂即是中國音樂的精華部份,這是很可惜的。所以,如今我們也只能在紙上談當時的音樂思想及對音樂的看法,如要再重現當時的音樂,那是不可能的。
        再就當時的音樂思想來看,我很贊同以禮樂來治天下。中國的音樂是主張和合,「樂記」上即有說過,用音樂的「和」及禮儀的「節」來治理天下,則百姓就有福了。但是。看了這些典籍的記載,我有個感覺,似乎孔子的音樂思想,是把音樂作為一種手段,治理天下的手段,端正國風的手段,為了要使人民百姓有好的心性而作好的音樂,並非為音樂而音樂。也因此,中國的音樂不能獨立成一門學問,其原因也許正如錢穆先生所說,「人生不能為尋求快樂而浪耗精力,多費功夫。故音樂在中國不成一項專門學問,亦不成一專家。」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說到「以美善提昇精神」,中國人演奏音樂常喜歡獨自吹奏,在深山,在大草原上,獨自一人吹奏著音樂,以此來提昇自己的精神,陶冶自己的心性,這和西方演奏音樂,必要有眾人一起聽,奏完之後要抱以最熱烈的喝采,是截然不同的。再者,中國的音樂往往只有簡單的幾音,技巧並不須太難,「樂記」中說「大樂必易,大禮必簡。」這也和西方的音樂不同,在西方的音樂有很多很大的曲子,並不是很平易的,其中常蘊涵著很多意思,且技巧必定不會很簡單。但,話又說回來,我認為也就因為這樣,中國音樂的哲學境界比西洋音樂要高,真正能修養心性的音樂,也應是中國的音樂,而非西方的。看中國的山水畫,常可見一老者,在萬丈深壑中的一個小亭裡,手持一簫,在這樣的情形下所吹出的簫聲,不僅是表達了老者內心所想的,它包含了大自然所賦與的氣質,以及天然的音響環境,使其成為天籟,再有,古時牧童在放牧時,常手持短笛,吹出那輕快的曲調,在那無邊的空曠原野,那笛聲將是何等的動聽,這些音樂已融入了大自然,如果搬到音樂廳來演奏,也許就很難奏出其中的韻味來。如今,有很多人努力推廣國樂,新曲不斷出籠大部分曲子走的路線是西洋的作曲法,只是運用中國的五聲音階而已,而且曲子的形式漸趨複雜,這些都並非真正中國音樂所應有的,也許這也正是值得年輕一代去玩味思索的。錢穆先生的「再論中國音樂」一文中有段話,頗值得我們思考,他說「西方音樂重技巧,或奏彈樂器,或歌唱,個人團體皆然。非積年練習不可,中國音樂則重在情味,僧寺中暮鼓晨鐘,須何技巧,聽者心頭則別有一番情味,『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而寒山寺一鐘,遂亦留名千古。近代日本人,偷竊以去。但放置日本全國任何去處,此一鐘亦何特別情味。亦惟仍放寒山寺,乃有千數百年傳統無窮之情味。」所以他認為「凡中國音樂必和合在其一環境中,而始見其特有之情味。音樂乃實際人生中一部分,非超人生而獨立。音已散,而人生情味猶存,遂若音猶存,使人追念不已。故中國文化中之音樂,乃在中國之傳統人生中表其情味,倘離去中國文化,而獨立成為一音樂專家,則猶風馬牛之不相及矣。」
        要把中國音樂推廣,固然須要融合一些西方音樂的作曲法及理論,但詳細研究孔子的音樂思想,多思考中國音樂真正的涵意韻味究竟何所在,開創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立自己的音樂體系,相信這將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所應研究的課題,不要一味的想把西方技術融入,而完全失了中國五千年的傳統精神及內涵,果真如此,中國音樂將永遠永遠無法復興了。
                                  完成於民國74年1月16日
                                  潤稿於民國九十年八月
附註:第6頁黑體字部份為大四時的不成熟思想,現在已知其為錯誤。

【參考書目】
(1)「新譯四書讀本」 / 李鍌(ㄒㄧㄢˇ)、謝冰瑩、邱燮友、劉正浩編譯 / 三民書局出版
(2)「新譯荀子讀本」 / 王忠林註譯 / 三民書局出版
(3)「禮記今註今譯」 /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 / 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4)「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孔子」 / 張蓓蓓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參考文章》
(1)「儒家的悅樂精神舉隅」/ 吳經熊著 / 中央月刊第二卷第八期p.22
                                         (論文精華p.112)
(2)「孔子對文化的貢獻」/ 蔡仁厚著 / 中國文化大學「文藝復興月刊」第129期(1982年)p.21                        (論文精華p.114)
(3)「如何從論語中認識孔子」/ 高明著 / 中央日報
                                          (學術文粹p.72)
(4)「老莊思想對我國文學藝術之深遠影響」/ 林裕祥著 / 中國文化大學「創新周刊」第439期 p.2                     (學術文粹p.119)
(5)「略論中國音樂」/ 錢穆著 / 中華日報1983年8月23日
                                           ﹝音樂文粹(二)p.29 
(6)「再論中國音樂」/ 錢穆著 / 中華日報1983年8月30日
                                           ﹝音樂文粹(二)p.30 
(7)「三論中國音樂」/ 錢穆著 / 中華日報(日期不詳)
                                           ﹝音樂文粹(二)p.75 
(8)「反映二千三百年前中國音樂思想的樂記這本書」/ 王沛綸遺著 / 「音樂與音響」雜誌第24期p.35
(9)「樂記今釋」/ 季愷著 / 「音樂與音響」雜誌第27期p.87、第28期p.41、第30期p.53
(10)「中國音樂幾個顯著的特色」/ 李抱忱著 / 「音樂與音響」雜誌第46期p.59
(11)「從古籍看中國音樂」/ 王鎮庚著 / 「音樂與音響」雜誌第52期p.60
(12)「孔子音樂思想的現代意義」/ 劉燕當著 / 選自「中西音樂藝術論」/ 樂韻出版社出版

(當時我的筆記)
老師的提示:根據儒家的精神,儒家的思想,來把孔子對於音樂藝術方面的觀念連串起來,要從是什麼,為什麼及自己的評斷著手。此次寫作的經驗,以後凡作論文之時,前言後記結論均應最後寫,資料搜集齊全後,必先作筆記,才能開始寫正文。
此次論文報告的題目有三,除此之外,另二個題目是:
(一)                柏拉圖的音樂思想
參考書目:a.柏拉圖的「理想國」
          b.柏拉圖的「對話錄」
          c.「柏拉圖的美育思想」/ 楊深坑(師大教授,留學希臘)著 / 水牛出版社出版
寫作方針:(1)柏拉圖的音樂思想是什麼?(2)當時的評價是什麼?(3)其思想對今天有何作用?(正面與反面)(4)個人見解(喜歡或不喜歡)
(二)                浪漫派整個時代的音樂思想
(三)                浪漫派任何一位作曲家的音樂思想
<參考書>「舒曼評傳」 / 商務印書館
此書探討舒曼思想的部分很少,大部份偏重介紹他的鋼琴曲及藝術歌曲,以及其成長的過程等。
現在的感想:音樂表面上是移風易俗陶冶人心之功用性大過音樂本身之藝術性,其實,二者乃相輔相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