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ran T.Y. Wu 台灣立報2010/8/13
書名:愛上便宜貨:追求折扣的代價(Cheap: The High Cost of Discount Culture)
作者:艾倫.魯佩爾.雪爾(Ellen Ruppel Shell)
譯者:張奕芬
出版:聯經 2010 / 07
作者:艾倫.魯佩爾.雪爾(Ellen Ruppel Shell)
譯者:張奕芬
出版:聯經 2010 / 07
在全球化的時代,每樣事物的關係都比我們以為的緊密,只不過,受限於地域性思考的天性,我們常常會不小心忘記其中千絲萬縷的複雜關係。艾倫‧魯佩爾‧雪爾就試圖在《愛上便宜貨》一書指出,在低價折扣的背後其實有著高昂的代價被忽略了:「我們就只看到價格,很少人停下來思考為什麼價格這麼低。」
簡單地說,雪爾在《愛上便宜貨》的策略是從消費端著手,透過檢視沃爾瑪、宜家(Ikea)來反思追求低價品的消費選擇乍看下雖然不失為理性計算的精明,但其實消費者並不真的是贏家,特別是在考慮到那些廠商刻意隱瞞的成本可能更加高昂的情況。亦即,很多產品的價格之所以可以被壓得這麼低,除了產消供應鏈的結構變化和科技進步的因素以外,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產品的成本被外部化。拉吉‧帕特爾(Raj Patel)在《價格戰爭》也指出,現在一份市售四美元的漢堡的真實成本可能高達兩百美元,而企業之所以能以這麼低的價格販賣給消費者,就是因為這個價格完全沒有反應其中的生態成本、勞動成本和社會成本。事實上,從《韋氏大辭典》定義McJob是「低薪、無聊且沒前途的工作」就可以約略看出廉價產品背後的重重問題。
當然,在經濟全球化的脈絡架構下來理解會更清楚低價和低薪的關係。我們之所以能在大賣場或折扣商場買到廉價品,是因為現在多數的製造業都移到勞動成本較低的開發中國家,那些國家的勞動力便宜、勞動條件也不好,跨國企業只需要負擔很低的工資成本,換言之,便宜貨背後的真相之一是勞動力的剝削。
便宜貨的真相之二則是資源開採和全球運輸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而這甚至不只是礦石開採會破壞環境、或全球運輸的能源消耗的問題而已,還包括「衝突礦石」。例如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電腦和MP3播放器都含有「衝突礦石」鉭(tantalum),而鉭的供應地有80%來自政治不穩定的地區,「衝突礦石」就像「血鑽石」一樣,涉及到殘暴的游擊隊、童工和對婦女的性暴力,以及更慘的大屠殺。這其實遠比所謂的「在第三世界開採破壞、在第一世界消費享受」還更可怕。
便宜貨的第三個真相其實就是大前研一前幾年提出的概念:「下流社會」,也就是中產階級向下流動的問題。這個概念社會學又稱為「新貧」(the new poor)。經濟全球化後製造業往勞動成本低的地方移動,部分的服務業也是,例如美國多數的「客服部門」都設在印度,這導致了低技術性勞工因為可取代性太高而就業困難或失業,復又因為企業蹲節開支而縮編、外包、非典雇用,除了拉低薪資以外,還連帶影響到傳統工會的影響力,而這又導致整個勞資關係更向資方傾斜、工會更少談判籌碼。
換言之,這些被企業隱瞞的外部成本不僅只是生態成本、或血汗工廠的勞動人權危害,也包含了末端的血汗通路,如沃爾瑪或超商等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剝削,更甚者,隨著非典雇用(或勞動派遣)的狀況增多,貧富差距的擴大也必然加劇社會的不穩定,在歐美社會甚至導致了非技術性移民的被仇視,人民視他們為搶奪工作機會的人,法國就因此爆發激烈的衝突。
當然,這些問題絕非如雪爾訴諸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的策略所能解決的,解決之道應是如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所主張的,我們需要有一個政治全球化的組織,好去監督所謂的自由貿易是否公平、是否照顧到窮人的利益、是否顧及永續發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顧及到、也只優惠到最有權勢的人的利益,特別是在考量這些人通常又都是會給執政黨政治獻金的利益團體,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經濟的不平等其實會嚴重損害到民主政治的平等允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