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相看:寫作教學與教師角色轉型
- 2010-9-23 台灣立報 作者:洪致翔
8
■洪致翔
除了偏重形式技法、輕忽寫作認知與態度的建立外,在當前大多數學校與補習班的寫作課程中,還有另一項頗為普遍、對教學成果的影響也相當深遠的共同特徵:大多數教師自身並無長期的寫作經驗或習慣。
除了偏重形式技法、輕忽寫作認知與態度的建立外,在當前大多數學校與補習班的寫作課程中,還有另一項頗為普遍、對教學成果的影響也相當深遠的共同特徵:大多數教師自身並無長期的寫作經驗或習慣。
再出色的教師,也沒有辦法將一堂連自己都尚未理解、無法充分掌握的課上得精采。這是任何學科皆然的通則。然而「寫作」是一種以實踐經驗為根基的技能,單靠聆聽教師講解教材,學生無法充分掌握箇中奧妙、藉此判斷面臨的寫作困境並加以排除。因此,一位沒有寫作習慣或大量寫作經驗的教師,勢必難以在學生遭遇寫作困境時,提供適當的指導協助。這樣的教師既缺乏面臨瓶頸的經驗,更沒有突破瓶頸的經驗,也就難以即時察覺學生的瓶頸,更不可能以從容、適切的方式向學生說明困境的成因並提供解決方式。長此以往,學生突破寫作困境的信心與能力也就無法發展。
教師自身沒有寫作習慣或豐富經驗,並代表教學不認真、不積極。例如在課堂上為學生準備、供閱讀參考的各種經典文學著作或其他學生的優秀文章,就常是從事寫作教學的教師們展現其工作態度的重要項目。然而,即使準備再多再好的範文,仍不能取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經驗交流與探討——從自己的創作經驗出發,與學生談「何謂創作」、談如何將腦中偶然閃現的感覺組構成文、談自己在創作中遇到的技巧瓶頸與心理狀態的變化、談觀點的選擇與素材的取捨、談自己面對讀者反饋或批評的經驗……。相對於那些對學生來說可能遙不可及的範文,這是一種更為鮮活真摯、更容易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的教學互動方式,也更有機會讓學生在脫離教師指導所能及的時空範圍後,仍能保有屬於自己的寫作實力。
同理,對任何一門學科而言,要達到使學生「充分理解、靈活應用」的教學目標,不可能單靠教科書與教師單向講解。只憑這樣單薄的教學方式,最多只能讓學生在師長的「敦促」之下發揮一定程度的學習表現,至於當學生離開了學校或原生家庭後,這些由師長直接傳遞的知識中,能夠留存在學生腦中並化為日常生活助力的,只怕少之又少。
也因此,如果我們真正在意的是學生「脫離師長掌握」之後的表現,而不是眼前的成績測驗,教師的當務之急將是自我角色轉型與重新調整對「身教」的認知——從知識的傳遞者轉型為知識的挖掘者、經驗分享者與學習意義的創造者;從「以自身言行為典範」調整為「藉自身經驗開啟學生的學習動機,乃至於更多發展可能性」。
(文教工作者)
(文教工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