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溥/聯合晚報2009/5/19
很久以前,我在唱片行遇見一張CD,心神為之一震。
那是法國作曲家聖賞(Camille Saint-Saens)於1908年寫作的《公爵謀殺案》(La Mort du duc de Guise)。我將唱片送入唱機,單簧管悠悠吟唱迷離,訴說我所不知道的故事:是呀!《公爵謀殺案》說什麼故事,對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史上最早為電影所譜寫的原創音樂之一,還是出自當時年高德劭,高齡七十三歲的大師聖賞之筆。
今天,我們會在唱片行的古典音樂欄位,而不是電影音樂欄位中找到《公爵謀殺案》。諸多著名作曲大師所寫的電影配樂,包括普羅高菲夫的《亞力山大涅夫斯基》,也都是古典音樂經典之作。而維也納音樂神童康果爾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到美國後更專心從事電影配樂,甚至用配樂主題創作出一首經典小提琴協奏曲。魏克斯曼(Franz Waxman)雖然被歸類成電影配樂作曲家,但他現在最為人熟知的,或許還是那首小提琴炫技名作《卡門幻想曲》,早已是小提琴的「古典」曲目。
古典音樂與電影配樂的分際向來奇特,許多分類完全沒有道理。以前我總希望電影配樂能寫得更「結構化」,更像嚴謹的交響樂或交響詩,最後卻恍然大悟這根本不是重點——如何看那些作曲高人在鏡頭下讓音樂既做主角也當配角,在畫面中以聲響展現無形但巨大的力量,穿梭各種類型後找到最適合的音樂語言和形式,於重重限制中呈現自己的才華,或許才是欣賞電影音樂的重心。而我喜愛的電影配樂作曲家不少,風格彼此不同,但其中最詩意感性,最具歐洲古典風韻,大概非即將來台演出的義大利大師莫利柯奈(Ennio Morricone)莫屬。
這位傳奇名家,年輕時一樣是音樂院裡的好學生,也曾寫作風格前衛大膽的實驗作品,最後卻在電影配樂的世界裡大放異彩,以無數經典贏得世人讚譽——難道只是旋律好聽嗎?不,莫利柯奈的魅力與能力不只於此。在他最傑出的作品裡,莫利柯奈創造出和影像緊密配合的音樂氛圍,卻又以扣人心弦的優美旋律或明確主題讓人不得不正視音樂的獨立地位。或許這次是我們唯一一次機會得以親聆大師指揮,但莫利柯奈的作品必將永遠流傳,超越電影而獨立存在。
(莫利柯奈電影音樂會,
5月31日晚間7時45分於台北小巨蛋演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