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如何讓塞車成為幸福

焦元溥/聯合晚報2009/6/9


因為一句「塞車也是一種幸福」,交通部被批為「不食肉糜」,最後也公開道歉。我不知道塞車是不是幸福,但對喜愛音樂的人而言,類似的話大概已聽過很多次,倒是習以為常。

是的,我是指貝多芬。

貝多芬究竟是否全聾,一直是許多音樂家的討論話題。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就相信貝多芬仍能聽到聲音:「你聽《第九號交響曲》和《莊嚴彌撒》,女高音聲部往往一路向天衝去,後期鋼琴奏鳴曲也總有樂段在高音部盤旋。貝多芬或許還能聽到一些微弱的高音吧!」

但對鋼琴家賀夫(Stephen Hough)而言,他認為那只是貝多芬的個性表現:「貝多芬的作品總要衝破極限。就算衝不破,他還是要衝。那些已達聲樂極限和鍵盤邊緣的高音,就是他毫不妥協的終極探索。」

無論如何,對一般人而言,喪失聽覺都是極大的打擊,而對一位演奏家與作曲家而言,更是致命的打擊。

因為耳疾,貝多芬被迫放棄鋼琴演奏,脾性也更加暴躁易怒。但在經歷一切之後,他卻仍然不斷創新。不但絕不自我重覆,晚年的貝多芬更在作品裡流露偉大的人性尊嚴與永恆關懷,那音樂的崇高可以打破一切藩籬,穿越時空感動所有心靈。那樣的境界,讓多少音樂家感慨之餘也只能輕嘆:「原來耳聾其實是一種幸福,讓貝多芬得以遠離俗世一切干擾,在音樂裡見到真善美。」

當然,這是太過美好的想像。貝多芬才不是不管俗事;他太清楚莫札特怎麼死的,晚景如何淒涼。他不但要為音樂家掙地位,也要確保自己的收入,而那樣強烈甚至偏執的性格,也造成許多生活糾紛。

但不管外面世界如何變化,面對音樂,面對自己,貝多芬總能看到一個深邃美麗的世界,在靜謐內心創造聲音的無限可能。每次聽到他的《第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面對那樣的深刻溫柔,總覺得自己不但渺小,更充滿缺點;但神奇的是那音樂卻總能喚起心底的一些善念,讓自己還能有勇氣反省改進。

下次遇到塞車,或許聽聽貝多芬。塞車不一定幸福,但有貝多芬的音樂陪伴,卻是真正的祝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