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排外的荒謬

焦元溥/聯合晚報2009/2/17


近來國際經濟衰退,「搶人工作」的廉價外勞常成為眾矢之的。許多國家皆發生仇外與反外勞暴力事件不說,極右派更趁機崛起。

看著電視上力主排外的種種嘴臉,我想起作曲家凱魯畢尼(L.Cherubini,1760-1842)。

凱魯畢尼是法國一代大師,其歌劇和聖樂特別受到推崇,仰慕者包括貝多芬。他自1822年起擔任巴黎音樂院院長直至過世,堪稱當時法國最具權勢的作曲家。正因為權高位重,凱魯畢尼得以跋扈遂行他的意志,其中最著名一項,就是外國人不得就讀巴黎音樂院。

如此排外條款,背後自是凱魯畢尼以法國為尊的驕傲。就在當上院長隔年,他拒絕了一位十二歲鋼琴神童的入學申請,即使他已是徹爾尼的學生,在維也納造成巨大轟動,只要不是法國人,不收就是不收。

這位神童後來成為稱霸巴黎,事實上是稱霸世界的演奏聖手。他一輩子都記得凱魯畢尼對他的對待,當他退下舞台專心於創作與教學時,他的大門為各國學生而開,還一再告訴後輩凱魯畢尼當年的決定。你一定已經猜到他是誰——是的,他就是鋼琴之王李斯特。

「反外勞」和「只收本國生」心態一體兩面,從所有排外例子中,我們都看不到排外者對自己的反省,卻可得見那自以為是的優越感以及背後的卑劣人性。看看凱魯畢尼的本名吧!「Maria Luigi Carlo Zenobio Salvatore」——他根本是出生於翡冷翠,二十五歲至巴黎發展,三十歲後把名字改成法文版「Marie-Louis-Charles-Zenobi-Salvador」的義大利人呀!一旦在法國受到肯定,凱魯畢尼刻意比法國人更法國人,還不讓別人成為法國人。這樣的面孔處處皆有,我們至今仍無比熟悉。

只有法國人才能表現法國嗎?凱魯畢尼掌院十一年後,一個自科隆前來的德國小孩謎一般地進了巴黎音樂院。他因窮困而於隔年輟學,幾經波折卻終究在巴黎生根。他的音樂那麼真實貼切地表現了巴黎,創出獨特的「笑鬧歌劇」而成花都之王——他就是「康康舞」的作者奧芬巴哈(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

和前輩麥雅白爾(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一樣,這兩個德國人接續主宰巴黎歌劇舞台,證明才華與努力是超越國籍的語言,凱魯畢尼的行為不過是音樂史上的笑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