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漫談流行文化6》和流行文化對話之必要

◎莫非(創世記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基督徒不能忽視流行文化,因為常常是在娛樂文化裡,一般人的價值觀被形塑、流傳、拒絕與商議。

21世紀的人們是生活在一個媒體飽和的時代,在其中,流行文化經常會在文化對話裡出現。基督徒需要扮演信徒的角色,在上帝的世界裡,為各種表述來分辨觀點。

基督徒也不能否定,流行文化反映人生,雖然這人生是墮落式的人生。而且生活在其中的人,不見得會尋求上帝,還可能會否定、敵視上帝。大眾藝術家所提供的觀照,就是在這殘缺紅塵中作深度的凝視。

因此基督徒欣賞評析流行文化時,不僅可以幫助基督徒更深地了解或欣賞大眾藝術的價值和意義,還可帶領基督徒進入人世的核心去關懷。這種神學、信仰與文化之間批判評析式的對話,是以流行文化作為一種方式,來涉入神性、生命意義、罪與救贖的本質討論。

聆聽藝術裡面的聲音

但要對話,就先要對流行文化的內容與議題有所了解,不管是對愛情糾纏、英雄理想,或生命目的、戰爭因果,甚至信念和價值觀,都要先學習從作品的觀點來理解作者在說什麼,透過故事中的暗示或建議,來了解整個故事的走向和意義為何。而非一欲急著用基督教信仰來批判,甚至論斷整個電影的是非功過。

成功的大眾藝術,通常可以直快地觸動大眾心靈。但內中所要傳遞的文化訊息,卻非直接地陳述(tell),而是埋藏在文化故事、理念、人物、形象與藝術手法中(show)。這就是教導寫作時,常被強調的「Show don’t tell」,藝術的感染力也即在此。因此,藝術裡面的聲音先要被聆聽,才能有合適又對題的對話可說。

反過來說,評論一部電影或大眾藝術作品是否好,也絕對不能只看主題是否「政治正確」,是否合乎信仰價值觀,同時也要兼顧藝術價值。不能一看到是處理墮胎、安樂死或同性戀的議題,而且立場很符合基督教,或內涵有信仰的救贖或饒恕,就喊:「這是一部好電影!好作品!」

我們需要遵守遊戲規則,流行文化的本質是藝術,所以評論一部電影好或不好,藝術水準與美感也很重要,這方面卻常為基督教界所忽視。

不同派別回應不同

要知不同藝術品,其實是幫助基督徒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神和接觸這個世界。從非基督徒的作品裡,我們可以指認出需要救贖的人生領域,以及基督徒可以如何參與這個人世,作有建設性的評析。

這不是說讓神學成為次要,而是先用聽來贏得說話的權利。也就是說,理論討論要在審美之後。這是社會學教授戴森(Michael Dyson) 所說的「合乎道德的耐心」(Ethical patience)。主要是為喚起大眾注意藝術家所欲表達的想法,而且認真回應比冷漠以待,對藝術家是更大的尊重。如果基督徒對社會先以冷漠相待,不聞不問,便不可能要求社會對基督徒的觀點重視。

然而因為基督教不同的宗派,很難對某個文化議題有統一的答案。基督徒的討論常和其背後的信仰傳統、對信仰的了解,與對聖經經文的解釋有關。不同派別著重的討論與回應點便會不同。

比如說是否贊同孩子觀賞電影或小說《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美國基督教界就分好幾種看法。有的針對書中巫術提出反對,認為孩子若學會說咒語,和靈界會相通;也有的說,巫術不是問題,魯益師(C.S. Lewis)的《納尼亞傳奇》裡也有巫術,問題比較出在對權威與規矩的不順服。

還有的認為是否可以讀此書,要看孩子年齡,和神的關係,他的吸收、解讀能力,以及和父母的親子關係怎樣來決定。

流行文化的衡量標準

流行文化對我們有什麼健康或不健康的影響,常要看用什麼標準來衡量。因此面對大眾藝術作品,我們要問幾個重要的問題:

一、作品中提出的生命問題是什麼?二、作品提出的答案和立場又是什麼?三、我們的處理方式或回應是什麼?

在回應裡,會反映出我們的價值觀和信仰,也包括對不同意見或價值觀的態度。通常基督徒對流行文化的回應,可以歸納為三種:道德主義、意識形態,或神學解析。當然也有採用不只一個方式的混合,各有利弊。但三種回應都有個假設:流行文化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有錯誤的價值觀和不道德的信仰。

但是,流行文化並不能教導人什麼信仰,反而所呈現的,都是和我們個人背景既有的價值觀有關。因此,和流行文化對話時,評者需要先知道自己的觀點比較重要。方式上,最好是用對話方式,而非單面、獨斷的評析,比較能有深度看見與產生影響力。(「漫談流行文化」專欄全文刊載完畢)

2011.09.06基督教論壇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