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教會歷史專題(19-1)了解奧古斯丁

基督教論壇報2002/10/18
【作者:蔡麗貞】  


生平簡介

奧古斯丁生於北非,母親是基督徒,奧古斯丁從小接受敬虔的基督教教育。後來,到迦太基接受大學教育,主修修辭學及雄辯術,預備成為一個律師,然而他改變主意,專攻文學,漸漸的放棄基督教的信仰,然後他又對哲學發生興趣,常常思想人生,是非﹑善惡的問題。

宗教信仰

廿歲時,奧古斯丁成為摩尼教徒。所謂摩尼教,是一種大混合的宗教,它借用了波斯祆教的善惡相爭二元論,也借用了佛教的輪迴思想,以及諾斯底主義靠知識得救的教義。奧古斯丁信奉摩尼教,達九年之久。大約在卅歲時,他求問摩尼教一些著名的學者,有關困擾他的人生問題,但是沒有得到解答,他開始懷疑摩尼教。

神的平安勝過罪惡

信仰歷程

奧古斯丁後來赴米蘭大學教書,認識了神學家安波羅修(Ambrosius)。其講道深深的吸引奧古斯丁的注意,也漸漸的扭轉他對聖經不滿的態度,再加上他周圍一些朋友信主,有明顯的生命改變。這時,奧古斯丁已經很靠近得救的門檻,唯一攔阻他信主的,不再是理性思考或哲學的問題,而是他的私生活。

奧古斯丁認為他沒有辦法過清心寡慾的生活,當時他正與一位女子同居,這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時期。有一天奧古斯丁在花園裡散步時,突然聽到隔壁有一群孩子在唱歌,歌詞說﹕「拿起來讀吧﹗」正好他手上有一本書,一翻開,視線剛好落在一句聖經的話,即羅馬書十三章13﹑14節﹕「不要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情慾。」奧古斯丁豁然開朗,神的平安立刻進入他心中,他感覺神賜給他能力勝過罪惡,這是奧古斯丁重生的經驗。當時他的年紀已經卅多歲,但是從此時開始,以他的學養,為真道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成為初代教會一名神學大將。

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

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可以反映在他和三個異端的爭辯上﹕摩尼教﹑多納徒派,還有伯拉糾。伯拉糾的爭辯,以前在救恩論已經介紹過,現在只介紹他跟摩尼教﹑多納徒派交手的過程。

罪是良善的缺乏

1.摩尼教

摩尼教是一種二元論,認為這個世界,有兩位勢均力敵的神,在做無止盡的爭戰。光明的神與黑暗的神,彼此對立。善﹑惡是兩個永恆的原則,不止息地爭戰,世界的苦難﹑邪惡,都是這個爭戰的產物。奧古斯丁最初服膺這個學說,因為它可以說明他內心的掙扎,又可以推諉犯罪的責任,推托說情慾是從外面來的勢力,人是無辜的。但是,後來奧古斯丁棄絕這個宗教,他從三點來反駁摩尼教。

反駁摩尼教

A﹑基督教是一元論

首先,奧古斯丁說﹕基督教是一元論。只有神是萬物唯一的來源,神是獨一的主宰,神從無創造萬有,獨行其事,獨享尊榮。

B﹑罪惡不是敵對神的永恆國度

奧古斯丁說﹕上帝是一切的來源,罪惡並不是與上帝的國度敵對的永恆的勢力。可是,奧古斯丁也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如果上帝是一切的來源,祂所創造的一切都甚好,那麼,罪惡從哪裡來﹖奧古斯丁說﹕上帝所造的一切甚好,因此不好的就不存在,簡單的說﹕沒有罪惡這個東西,罪惡是不存在的。

受到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奧古斯丁把罪惡,定義為None Being,就是非存有,這是一個很濃厚哲學意味的術語。奧古斯丁說﹕上帝是正面的,那麼缺乏正面的,就是罪。譬如說﹕上帝是良善的,那麼缺乏良善就是罪惡。上帝是純存有(Pure Being),祂的反面就是None Being,那麼None Being就是罪惡。

打破宿命論

奧古斯丁年輕時,是用哲理性的方式來解釋罪惡,他說﹕其實罪惡並不存在,只要缺乏上帝良善的一面,就是罪。就像疾病並不存在,疾病是缺少健康﹔欺騙本身是不存在的,欺騙是缺少誠實﹔沒有驕傲,驕傲是缺乏謙卑…。以此類推,最後會追溯到﹕那麼人為什麼會犯罪呢﹖因為蛇引誘人﹗那麼蛇從哪裡來呢﹖蛇是由墮落的天使而來﹗那麼天使為什麼會墮落呢﹖因為天使驕傲,要與神同等﹗那麼驕傲從哪裡來﹖如此推下去,奧古斯丁還是要面對原來的問題﹕罪惡從哪裡來﹖

奧古斯丁及時煞車,很誠實的回答說﹕不知道﹗其實罪惡從哪裡來的問題,也是基督教的奧秘之一,上帝所創造的一切都甚好,聖經並沒有清楚解釋罪惡從哪裡來的問題,卻明示﹕神是一切美善事物的源頭(參雅各書一章17節)。

C﹑肯定人的道德責任

奧古斯丁打破了摩尼教的宿命論,他肯定人在道德上的責任。奧古斯丁說﹕人有自由意志選擇惡行,人雖然受到原罪﹑情慾等轄制,但是人要為自己的罪行負責任。這在救恩論已經討論過了,不贅言。

2.多納徒派

多納徒的爭論,曾引起北非教會的分裂,起因是,當羅馬帝國逼迫教會時,有一些主教﹑教會的領袖靈性軟弱﹑否認信仰,而這些主教先前曾經按立過其他神職人員,所以有人懷疑他們所施行的聖禮,所按立的神職人員,究竟生不生效﹖迦太基的主教多納徒認為,這些變節者所施行的聖禮不算數,只有沒有瑕疵的牧者,所施的聖禮才算數。多納徒認為他們自己才是為主受苦的真教會。也就是說,多納徒是在道德的懲戒上,執行得過分嚴格所產生的偏差,在態度上比較固執﹑偏激。

恩典果效在乎神

反駁多納徒派

A﹑強調愛心的重要

奧古斯丁提出了他的教會觀以及聖禮觀。過去的傳統認為,教會有四個記號﹕大公性(即普世性)﹑使徒性(即追隨使徒的信仰)﹑合一性﹑聖潔。奧古斯丁說﹕愛心比這四個記號都重要。教會的合一,是建立在上帝愛的根基上,在神的愛中,肢體互相扶持,彼此接納。教會是聖潔的,並不是因為她的會員是聖潔的,而是因為她的目標是聖潔的,或說她在上帝眼中的地位是聖潔的。

如果,不接納軟弱﹑跌倒的肢體,那是分裂教會的人,是缺乏愛心的人,唯有那遮掩過犯的愛心,才是教會合一的見證。奧古斯丁認為愛心比聖潔重要,他說,如果教會要有偏差的話,他寧願錯在愛心太大,而不是錯在過分聖潔。

B﹑聖禮是上帝施恩典的媒介

聖禮是神的工作,不是人的工作,聖禮是上帝施恩典的媒介,藉著聖禮,上帝直接施恩給人,因此儘管施行聖禮的人不完全,聖禮仍然有效,上帝的恩典仍然有效。

奧古斯丁說﹕神的恩典,不受神職人員德行﹑靈性的影響,因為恩典的果效全在乎神,只要神的教會施行,聖禮就有效﹔相反的,如果有人以自己的忠誠﹑純淨自誇,來分裂教會,那是沒有愛心的表現。

C﹑使用武力對抗

奧古斯丁與多納徒的爭辯,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奧古斯丁差點被多納徒所派來的人暗殺,奧古斯丁一怒之下,竟然用世俗的政權,出兵鎮壓多納徒派,使得神學的爭論,演成了政治的迫害。奧古斯丁在這一場爭執中,強化了對大公教會的信念,也為此後一千年的中世紀龐大的教權鋪路。

多納徒這一派也很固執,絲毫不肯妥協,後來,他們組成了流亡團體,一直到第七世紀,回教徒席捲北非教會的時候,才告消失。在整個事件上,多納徒派雖然太偏激,但是奧古斯丁處理的方式,也有爭議之處。(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老師)(待續)



討論題綱

如何向二元論的宗教講論神的獨一﹑至高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