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初代教會歷史專題第二講﹕三個信仰規範


基督教論壇報2002/6/21
使徒的教導透過聖經正典﹑傳統(信經)﹑主教制傳遞給後代的教會。所有的異端,必須以這三個權威的標準來驗證… 【作者:蔡麗貞】   初代教會有一位領袖愛任紐,寫了一本書《反異端》,針對諾斯底主義的錯誤提出反駁。 他說,聖經福音書裡並沒有諾斯底主義所傳的道理。

諾斯底主義說,除了聖經之外,還有一套使徒秘傳的教導。愛任紐反駁說﹕這套所謂秘傳的道理,並沒有記載在聖經中,因為既然是使徒的傳統,應該會傳給使徒繼任的教會領袖。吾人可以去看看使徒所建立的羅馬教會﹑以弗所教會,或是士每拿教會,是否有諾斯底主義所說的那一套秘傳的教導。

愛任紐最後提出一個結論是﹕教會一切的真理必須跟使徒的教導相符合。

哪一個標準最可靠﹖

使徒的教導是透過聖經正典﹑傳統(信經)﹑主教制傳遞給後代的教會。因此,所有的異端,必須以這三個權威的標準來檢驗﹕第一個是正典,是使徒的作品,就是聖經的正典﹔第二個權威系統,就是使徒的信仰,包括傳統和信經﹔第三個權威系統,就是使徒教訓的繼承人,也就是所謂的主教制度。上帝原本的啟示,就是透過這三個媒介,在教會裡面被保存﹑傳遞下來。

這三個權威系統,哪一個標準最可靠﹖哪一個標準最不可靠﹖我想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聖經正典最可靠,而主教制度最不可靠,因為主教制度是人為的系統,容易腐敗。第二層的傳統﹑信經﹑解經,也可能會出問題,因為教父(就是初代教會的領袖)會犯錯誤,他們的解經也不一定正確。何況初代教會的大公會議所制定的信經,曾經捲入了黨派之爭。

其實,即使最核心的正典部分也會發生問題。像馬吉安所編的那一套正典,就跟大公教會的正典範圍不一樣。猶太教還有所謂的偽經,羅馬天主教也有次經。新約聖經的猶大書曾經引用以諾書﹑摩西升天書等經外的作品。所以,就算是聖經正典,也有爭議性。

經外作品魚目混珠

回教在聖經之外,增加了可蘭經,摩門教增加了摩門經,韓國的統一教加上了創辦人文鮮明的著作,天主教還有次經跟玫瑰經。

初代教會有人任意刪減聖經,譬如猶太人只接受舊約聖經,而馬吉安只接受新約,甚至刪減了新約聖經的好幾卷書。這些團體都是先有哲學前提,再來決定他們需要哪一種正典。正統的基督教卻是先有聖經正典,再來發展信仰教義。

耶穌曾經說﹕「為我做見證的就是這經。」這「經」是指舊約聖經,所以舊約聖經,也是基督教的正典。舊約聖經是耶穌基督的豫表,耶穌基督是舊約聖經的應驗。

至於新約聖經,更是以耶穌基督為啟示的中心,以及終極的目標。希伯來書一章1-2節說﹕「上帝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所以,舊約與新約,都是上帝啟示給祂百姓的經典。

啟示錄最後警告說﹕「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或者是刪去什麼,上帝必追討他的罪。」(參啟示錄廿二章18-19節)有人說,啟示錄這一句話,只是針對啟示錄在這一卷書,增加什麼或減少什麼。沒有關係,我們不會只倚靠啟示錄的這一句話。

猶大書3節﹕「…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這一節提示了聖經真道的完整性。教牧書信(包括提摩太﹑提多書)多次用「真道」或「善道」等字眼,來指示使徒所傳講的整套完整的福音,而初代教會都知道,那一套完整的「真道」是什麼﹗

次經非以基督為中心

為什麼只有新﹑舊約聖經,被列為基督教信仰的正典,而次經﹑偽經都被排除在外﹖

初代教會曾經流傳一些書卷,譬如希伯來福音﹑埃及人福音﹑彼得福音﹑保羅行傳﹑黑馬牧人書﹑巴拿巴書﹑十二使徒遺訓等,但是後來都未被教會接受為正典。

而現在列入聖經中的一些書信,譬如啟示錄﹑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後書,也曾經被某一些教會質疑過。特別是啟示錄,在當時的東方教會,很多人懷疑它的真確性。可是後來經過了鑑定﹑討論之後,仍然被列入了正典。

正典在確定的整個過程中,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證明早期的基督徒在接受正典的時候,是相當謹慎小心的。

為什麼次經﹑偽經沒有被列入正典﹖主要是因為其內容,不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它們也許很吸引人閱讀,也很有趣,但是裡面有錯誤的教導,譬如積功德贖罪﹑為死人禱告…等。這些經外的作品有歷史參考的價值,可是他們並不是上帝所啟示的正典。(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老師)

討論題綱﹕

1.您認為三個信仰的權威系統中,哪一個標準最可靠﹖哪一個標準最不可靠﹖為什麼﹖

2.聖經引用經外作品,是否代表聖經肯定其權威性﹖

3.當信仰與科學發現之間起了衝突時,如何解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