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教會歷史專題(22-2)宗教改革時期(下)

基督教論壇報2002/12/17【作者:蔡麗貞】 
 文化層面─文藝復興

所謂「文藝復興」(Renaissance),意思就是「再生」,這是在十四﹑十五世紀,出現在義大利的一個尚古﹑崇古的運動,重新研究古代希臘羅馬的熱潮,有濃厚入世的精神,重視今世的生活,欣賞人類的文化,藝術的美學。

與宗教改革有直接關係的,就是人文主義(Humanism)。人文主義是一種根植於崇古精神的屬靈運動。宗教改革時代,各大學裡都還設有人文學科,包括了文法﹑辯論﹑詩學﹑歷史﹑倫理及哲學等學科。由於人們對於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逐漸厭倦,開始對奧古斯丁的思想產生興趣。

宗教改革與人文主義的共同特色

注入感情生命

一﹑皆反對經院哲學

人文主義其實不反對經院哲學形而上的體系,但是反對經院哲學在神學上推理式的空論,把神或信仰講得不食人間煙火﹑遠離塵世。馬丁路德後來極力批評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亞里斯多德說﹕行義的人才是義人。路德說﹕義人才能夠行義。亞里斯多德強調的是行為﹔路德強調的是信心與恩典。

二﹑皆反對中世紀的教育方法

當時的教育方式是「三步辯證法」(Syllogism),這是一種呆板﹑公式的邏輯推理,在訓練年輕人的思考方面,基本上有其功能,但危險是會鼓勵年輕人詭辯,沒有任何真正的目的,而只是為了辯論而辯論。所以,路德說﹕談論上帝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是兒戲﹗辯證法是神學的一大障礙。

人文主義者與改教家都用雄辯式的修辭學(Rhetoric)來代替辯證法,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傳達,主要的目的不是在傳達冰冷的知識,而是有更實際的目的,那就是說服人。演說家或傳道人,不僅是要傳遞信息,也應該要把生命﹑情感,注入演講中,為的是要影響人﹑說服人﹑改變人的生命。

伊拉斯姆與路德的筆戰

三﹑皆注重語言學的工具

人文主義提倡古典的語言,包括希臘文﹑希伯來文,即聖經最早的語言,好幾位人文學者都是聖經語文專家,對於路德與當時改教家研究聖經有很大的幫助。

譬如﹕幫助路德的語言學專家銳赫林(Reuchlin,德國人),是希伯來文專家,曾經出版過希伯來文法的書﹔另外一位是鼎鼎大名的伊拉斯姆(荷蘭人),是希臘文專家,一五一六年曾出版希臘文的新約聖經。路德原來沒有受過聖經原文訓練,都是借助文法學家的參考書與字典來進修。這幾位人文學者,早期都不贊成改教運動,傾向從羅馬天主教的內部改革,所以後來都跟宗教改革分道揚鑣。

伊拉斯姆還曾經為了自由意志的問題,和路德大打筆戰,這是十六世紀歐洲最有名的辯論賽。他們兩個人的辯論文章,一時洛陽紙貴,當時歐洲的知識份子,幾乎人手一冊他們的辯論文章。伊拉斯姆認為,人當然有自由意志,否則形同傀儡,如何有尊嚴﹖路德寫了一本名著《意志被罪捆綁》(The Bondage of the Will),說﹕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有自由意志,但是在救恩上,在與上帝的關係上,已經沒有自由意志,人的意志已經受到了罪的捆綁。這次的筆戰,顯然在神學上路德是佔優勢。

結論

現代學者L. W. Spitz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與伊拉斯姆的人文主義的基本差異,他說,人文主義者偏愛的是人間的美學﹑真理﹑良善的和諧性,但是路德卻是面對人的罪惡﹑醜陋﹑人生的苦難﹑懷疑﹑掙扎﹑衝突,及信心所帶來的勝利。對路德而言,宗教是關乎罪與恩典,死亡與生命的事情,這不是強調樂觀﹑進取﹑自由的人文主義者所能夠涵蓋。其實,人文主義與宗教改革的分歧,正代表今天世界的學問與福音神學的差異。(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老師)

討論題鋼﹕

1.神如何藉著政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各層面,來預備宗教改革的大時代來臨﹖

2.人文主義與宗教改革在信仰本質上有何基本差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