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教會歷史專題(24-2) 路德的宗教改革

基督教論壇報2003/1/13【作者:蔡麗貞】  
與天主教分裂

一五一九年,馬丁路德與天主教神學家邁爾(Maier),在萊比錫辯論,邁爾口才好,路德被迫承認自己的立場,與一百年前波希米亞的改教先驅胡司的立場相同,也就是說,聖經的權威高過於教會。所以,他進一步又被迫承認,當年定罪胡司的康斯坦斯會議,也是錯誤的。天主教的神學家宣告,教會的會議絕對不會有錯誤,否認會議權威的人,就是異端。至此,路德與整個中世紀的權威系統,就正式分裂了。

中世紀的天主教認為,教會的權威是高過聖經,可是路德只能承認聖經是最高的權威,所以路德在那次會議中,講了一句名言﹕這是我的立場(Here I stand),我絕對不能夠撤回,我必須站在上帝的立場上。

改變教會生態的三篇改教文章

一五二○年,馬丁路德寫了三篇很有名的改教文章,第一篇是「致德國基督徒貴族的書」,另外一篇是「教會被擄到巴比倫」。這兩篇文章提出一個重要的口號,就是「人人皆祭司」。意思是指﹕每一位信徒可以直接來到神面前,不需再假借神職人員,可直接來到神面前禱告,直接來到神面前領受聖經的啟示。這個口號大大的改變了基督教會的生態。

三篇文章裡面,有一篇是我個人很喜愛的「論基督徒的自由」(The Liberty of a Christian),它沒有路德一慣爭辯的意氣,表現了平靜,深度的屬靈氣氛。這篇文章是路德成熟的福音思想,充分發揮他吊詭(paradox)的思想,根據加拉太書第五章一節﹕「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路德說﹕基督徒一方面是世界最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的束縛,我們已經從奴役中得釋放(liberty of servitude)﹔但是另一方面,基督徒又是世界上最不自由的人。我們因為愛的緣故,而為眾人的僕人,受眾人的管轄,在自由中做奴僕(servitude of liberty),在愛中常以為虧欠。

內憂與外患

路德在改教初期,主要的敵人是天主教的教皇,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衝擊不亞於外患。這些內憂導致了更正教內部的分裂。這些內憂包括重洗派﹑農民戰爭﹑自由意志的爭辯,也包括聖餐論的爭辯。

重洗派是一批狂熱的改教家,認為路德的改教還不夠徹底,譬如教堂裡面的裝飾,彩色玻璃﹑聖像﹑樂器,都應該毀棄,而且他們反對嬰孩洗,認為教會的會員,應該是由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組成的。小時候受過嬰孩洗的人,重生得救以後,應該再受洗一次。重洗派原來是有很高的理念的人,他們強調重生得救的經歷,強調聖潔的生活。但由於這些早期的領袖,採取了比較激烈的改革手段,譬如流血暴力的行為,又介入了農民的暴動,以至被改教家壓抑。

農民暴動

路德的宗教改革,原來是宗教性的,可是後來也變成了社會性。路德曾經寫文章攻擊高利貸,所以那些窮苦的農民,都將路德視為盟友。路德確實也努力協調貴族與地主之間的衝突,但是後來因為激烈改教家的煽動,所以農民要求地主權益,愈來愈肆無忌憚,四處都有修道院被搶劫﹑修道士被殺的事件發生。

路德進入了農民中間協調,可是協調失敗,所以他開始寫文章斥責農民,說﹕暴民就好像一群瘋狗,如果不加以制服的話,就會反過來咬人。農民如果公開叛變的話,那麼他們就在上帝律法的庇護之外。因為反叛就好像謀殺,使很多人成為孤兒寡婦。路德對付農民暴動時,講了一句話﹕一切的革命都是背叛上帝﹗為此,路德和他的宗教改革,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路德自己的宗教改革,其實也是一種革命。(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老師)(待續)

問題思考﹕

1.為何贖罪券不合乎聖經真理﹖

2.路德如何詮釋基督徒的自由與受奴役的吊詭真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