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教會歷史專題(25-2)路德的聖餐論

基督教論壇報2003/1/31【作者:蔡麗貞】   
聖餐論的爭辯,是路德經歷最大的一次教會內部的分裂,基督教的宗派形成,也就是由聖餐論的爭辯開始。

聖餐論的重點,其實就是基督教的福音,福音的信息中心是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而聖餐論,正是宣告耶穌基督的死,直到他再來。

路德在這個教義上的爭辯,最早的對手是天主教。但是一五二○年代的中期以後,路德所面對的敵手,卻是改教圈子的領袖。與他最直接衝突的改教領袖是慈運理。慈運理是在德國北部的蘇黎世牧會,他們兩個人之間有很激烈的爭辯,但是無法取得一致的看法。

聖餐論的「同質說」

有關聖餐論的爭辯,主要的經文是在哥林多前書十一章23-25節,﹕「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也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路德對這段經文裡的「這是我的身體」(This is my body )的「是」,有很強烈的感受。他認為這個「是」(is)就是「等於」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所領的聖餐就是等於耶穌實質的身體和血。當神職人員祝禱以後,餅和杯的外表沒有改變,餅仍然是麵粉做的餅,杯還是葡萄汁做的杯,但是耶穌實在的身體,已經臨在於餅和杯中間,餅和杯就是耶穌實質的身體,這種說法被稱為「同質說」,與天主教的「變質說」很類似。

聖餐論的「象徵說」

慈運理卻持不同的看法。他說﹕這是我的身體的「是」,所代表的意思是「象徵」的意思。大部分基督徒會比較偏向慈運理的說法,會比較接受「象徵說」﹑「代表說」。

慈運理引用約翰福音六章63節耶穌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所以慈運理認為領聖餐,應該不是吃喝耶穌實質的身體。既然肉體是無益的,所以在聖餐裡面,與我們同在的,應該是耶穌的神性,而不是耶穌人性的肉體和血,也唯有耶穌的神性,才能夠無所不在。人性受到時空的限制,如果耶穌的身體,與威登保正在領聖餐的教會同在,就不可能同時與正在領聖餐的蘇黎世教會的信徒同在。

路德不是省油的燈,他說﹕的確,肉體是無益的,但是約翰福音六章63節並不是在講聖餐。而且,耶穌基督的人性雖受到時空的限制,但是復活以後的耶穌,他的身體已經吸收神性的無所不在,耶穌的身體可以穿牆越壁,當門徒正在禱告﹑聚會時,大門是關閉﹑緊鎖的,而耶穌突然進入他們中間。

改教領袖的分裂

慈運理與路德在聖餐論裡,高潮迭起。慈運理強調說﹕領聖餐最重要的關鍵應該是信心,有信心的人,才可以享受神的同在。路德回應說﹕領聖餐時,信心很重要,沒有信心的人是吃喝自己的罪,然而信心並不是耶穌與我們同在的關鍵因素,信心並不構成上帝施恩的條件,神透過設立聖餐的應許與我們同在,那是出於祂主動﹑單方的應許,信心只是回應神的應許(responsive),信心不是神施恩的來源(causative)。

路德的聖餐論的確獨樹一幟,但不是沒有道理,他所強調的聖經真理也很漂亮。路德說,聖餐中看得見的餅和杯,是道成肉身的延續,就像看不見的道,取了看得見的肉身﹔同樣的,看不見的道,繼續透過看得見的餅和杯與教會同在,所以聖餐其實就是道成肉身的延續。耶穌基督擘開的身體,及所流出的寶血,代表了耶穌基督受苦的人性,這個人性保證了我們的救恩。

馬丁路德聖餐論的爭辯,導致他與其他改教領袖的分裂,這是基督教宗派形成的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