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走進納尼亞的童話世界( 神學篇)

【作者:◎郭秀娟】
基督教論壇報2005/12/8-16    
走進納尼亞的童話世界 神學篇(上)


《納尼亞傳奇》的作者魯益師(Clive Staples Lewis, 1898~1963,又譯為路易斯),曾經這樣說﹕「一個住過很多地方的人,較不易被故鄉的錯誤所欺騙。」(註一)

或許這是他創作納尼亞系列的重要理念之一,因為這七本童話書特別是關於「空間的故事」,充滿了不同世界的聯結與轉換。魯益師本來與好友托爾金約定,兩人分別為孩童創作一個「空間的故事」與「時間的故事」,但是《魔戒》後來脫離時間故事這個主軸。

魯益師在納尼亞系列,讓人類世界的主角,藉助魔法踏入納尼亞和其周邊的奇幻國度,進行冒險之旅。納尼亞王國是由預表基督的獅王阿司能(大田譯為亞斯藍),創造出來的一個奇異世界,那裡有半人半獸﹑會講話的動物與神奇的力量。不論是托爾金的《魔戒》或魯益師的《納尼亞傳奇》,都包含了魔法﹑魔術,甚至有異教神話裡的原型和元素。

例如,在《獅王﹑女巫﹑衣櫥》裡,重要的人羊角色源自羅馬神話,而邪惡的白女巫,在《魔術家的外甥》裡稱作朱蒂斯,她是「強國」的末代皇后,是她將惡引進納尼亞。

她來自邪惡的族類,由賴尼絲和巨人族所生。賴尼絲在巴比倫和希伯來神話裡,傳說是亞當的第一任妻子,因抗拒神旨離開伊甸園。魯益師最欽佩的作家喬治‧麥當努曾寫有《賴尼絲》(Lilith)的仙神故事,魯益師說過他「大概沒有寫過一本書,是沒有引述麥當努的。」(註二)

還有,在納尼亞連天上的星星也會說話,《黎明號的遠航》裡的雷芒多就是一顆退休的星星,星星是活的人物源自中世紀的傳統。種種這些神話世界裡的元素,讓魯益師遭受基督教圈內一些保守人士的批評。

和《哈利波特》的區別

這樣的作品究竟和《哈利波特》系列又有何分別呢﹖

姑且不論基督徒對於《哈利波特》的看法不一,我們還是必須指出﹕《納尼亞傳奇》中出現的魔法,在本質上與《哈利波特》有著明顯的區別。

在魯益師的納尼亞童話之中,魔法的運用相當克制,只在必要的時候才運用魔法,而且主要出現在奇幻國度,在人類世界不會使用。惟一的例外是每一集的角色,從人類世界轉入奇幻世界,必須藉助魔法(如魔衣櫥或魔戒)。

另外,在故事時間上本來應該隸屬第一集的《魔術家的外甥》,安德烈舅舅在現實世界是個魔術師。他的外甥狄戈理就是戴上他製作的戒子,得以進如另一個世界,在那兒目睹了納尼亞的創世過程。狄戈理也就是後來《獅王﹑女巫﹑衣櫥》裡,那個沒有記載姓名的老教授。

《哈利波特》在本質上卻以魔法為主要的吸引力,而且是在現實世界不斷施行魔法。更重要的,魯益師運用的魔法,精神上與他所信仰的基督教世界觀一致,因為他相信超自然的存在與神蹟,神奇的力量是超自然界的象徵,而這樣的屬靈象徵和信仰觀是《哈利波特》所缺乏的。

事實上,魯益師幾次在故事裡表明他對符咒魔法等儀式的棄絕,他應該是想到申命記十八章10-12節的警誡。

最明顯的一處是《銀椅子》第一章,當主角尤士台想邀同學鮑嬌娥,一同進入納尼亞,去經歷他曾有過的冒險之旅,他試圖在地上畫圈圈﹑唸咒語,但隨即想到這些「都是亂七八糟的東西,我想他(阿司能)不會喜歡的。看起來好像我們能夠做點什麼事,事實上卻不能,不過我們可以問他。」(註三)

因此,在《納尼亞傳奇》裡,原則上角色進入納尼亞,都是接受獅王的召喚,由他啟動這樣的冒險之旅,好讓他們為獅王效力,或是經由角色透過呼求阿司能才得以進入。這樣的呼求其實類似基督徒向神禱告。(註四)

充滿神學題旨的作品

無論如何,魔法是這類想像文學表達上的成規或元素,經常出現在童話﹑神話﹑浪漫傳奇等文體裡面。魯益師和托爾金兩人一向認同十六世紀著名詩人錫德尼(Sir Philip Sidney)的文學理論。

錫德尼特別欣賞能夠創造新奇事物的作家們,他在面對人們攻擊想像文學是浪費時間且不道德時,一再提出聖經作為答辯。他說﹕聖經充滿具象的人生經驗﹑存在不同的文學類型﹑充份運用譬喻詞和詩藝技巧來感動讀者。他指出上述三項要素正是想像文學的作者和聖經作者共同的基調。(註五)

聖經的啟示文體不是也存在七頭十腳的海獸﹑大紅龍﹑血紅的滿月﹑墜落的星辰﹑尾巴像蝎子的蝗蟲,這些恍若奇幻世界才有的元素﹖魯益師本人更深信﹕耶穌基督「道成肉身」與死而復活的神蹟,是一則變成事實的神話。

他認為所有講到類似主題的遠古神話都是福音的先聲,基督教神學中閃耀著神話的光輝。因此,他主張除了理性認知,人必須馳騁於想像的世界,才能深入體會上帝救贖的真理。他以為單靠神學與教義的講述,易流於空洞。(註六)

因此,他所虛構的小說和童話和他的神學著作一樣,同樣是寶貴的護教遺產,反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信仰。一九六一年,一封答覆小讀者的信中,他揭露了這七本童話的神學主題﹕(註七)

●《獅王﹑女巫﹑衣櫥》(1950, LWW)─描述基督的釘十字架與復活。

●《開司平王子》(1951, PC)─描述真實信仰在敗壞之後的復興。

●《黎明號的遠航》(1952, VDT)─描述屬靈生活的光景,特別是老鼠李皮奇對阿司能國度的追尋。

●《銀椅子》(1953, SC)─與黑暗勢力持續不斷的屬靈爭戰。

●《馬與小孩》(1954, HHB)─描述一個異教徒的蒙召與歸信。

●《魔術家的外甥》(1955, MN)─追述納尼亞國度的創世,以及起初邪惡怎樣進入納尼亞。

●《最後之戰》(1956, LB)─講述在猿猴薛福特操弄下,敵基督的顯現,帶進世界的終結和最後審判等預言的應驗(本書贏得一九五六年的卡尼基獎)。

雖然,《納尼亞傳奇》是寫給孩童的故事書,但這一系列卻是魯益師信仰成熟期的作品。他在一九二九年由無神論轉向一神論,一九三一年成為基督徒,在納尼亞系列完成之前,魯氏出版的重要神學著作已經包括﹕《天路回程》(1933)﹑《痛苦的奧秘》(1940)﹑《地獄來鴻》(1942)﹑《天淵之別》(1946)﹑《神蹟》(1947)﹑和《純粹的基督教》(1952)。

《純粹的基督教》一書是魯氏相當重要的護教作品,具體呈現基督教信仰的精髓。該書所認定的核心信念,他認為是每個基督徒必須接納的基本教義。這些核心信仰,大部份我們都可以在納尼亞系列裡找到相對應的真理。

大自然的創造主

魯益師相信上帝是「使無變有」獨一的造物主,不是什麼抽象的理念,神是具體而真實的存有。這樣的創造觀具體呈現在《魔術家的外甥》。獅王阿司能以狂野的歌聲創造了納尼亞,如同創世記第一章上帝用祂的話語創造了世界﹕

獅子口裡唱著新歌,這首歌比他先前用以喚出星星和太陽的要柔和些,輕快些,是一種文雅而抑揚的歌聲。當他邊走邊唱的時候,這山谷裡也同時長出了綠油油的青草,以他為中心向四方八面散開來像一個青草湖,又像波浪一樣向四面的小山頭蔓延而去。

不久,這草波已經爬上遠方大山低處的斜坡,使這年青的世界一分鐘比一分鐘更溫柔,一分鐘比一分鐘更可愛…接著來了一道迅速得像火一樣的閃光(但沒有灼傷任何動物),可能來自天空,也可能來自獅王本身,使孩子們的血都沸騰起來。

接著,就聽到一陣最低沉﹑最無拘無束,他們從沒有聽過的聲音在說話﹕「納尼亞,納尼亞,納尼亞,醒來吧﹗相愛吧﹗思想吧﹗說話吧﹗做會走路的樹木,做會說話的動物,做神性的江河。」(《魔術家的外甥》,第九章)

(待續)(作者為校園出版社編輯)

註一﹕出自魯益師的講道「戰爭時期中的學習」(Learning in War Time),引自Leland Ryken著〈為何要讀古典文學名〉,《校園》雜誌,1997年5-6月號,頁58~59。

註二﹕龐自堅,〈寫神話傳神道──喬治‧麥當努思想與作品導讀〉,《校園》雜誌,2002年7-8月號,頁32。

註三﹕本文引用《納尼亞傳奇》之中譯一律採用基督教文藝出版社譯文。《納尼亞傳奇》另有大田出版社中譯本。

註四﹕與《哈利波特》的不同,參考Leland Ryken and Marjorie Lamp Mead, A Reader's Guide Through the Wardrobe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pp.87~93。

註五﹕參考 "The Bible and the literary study" from The Discerning Readers, edited by David Barratt, Roger Pooley & Leland Ryken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Books, 1995)。

註六﹕參考魯益師著,曾珍珍譯《裸顏》(台北﹕雅歌出版社,1993再版),頁5~6。

註七﹕參考Colin Duriez, A Field Guide to NARNIA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p.64。



作者小檔案

姓名﹕Clive Staples Lewis

中譯﹕C.S.魯益師(或譯路易斯)

生平﹕1898出生於愛爾蘭,1963過世。以奇幻文學《納尼亞傳奇》系列聞名於世,在學術上的地位建立於中古世紀英國古典文學的研究評論以及後現代文學批評上。

1911-1912年,魯益師在寄宿學校中宣稱不再信主。1917年進入牛津大學讀書,其間曾入伍參加歐戰。1919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Spirits in Bondage》。1925年獲選牛津大學Magdalen College院士,開始教授英國語言及英國文學,與托爾金共事。基督徒作家著作影響,加上父親在1929年去世,重回基督信仰。1956年他與已患骨癌的美國女詩人Joy結婚,1960年Joy息勞歸主。

重要著作﹕
《 The Pilgrim's Regress》(1933)
《The Problem of Pain》(中譯《痛苦的奧祕》,1940)
《The Screwtape Letters》(《地獄來鴻》,1942)
《The Abolition of Man》(1943)
《The Great Divorce》(中譯《夢幻巴士》,1946)
《Mere Christianity》(中譯《返璞歸真》,1952)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中譯《納尼亞傳奇》系列,1950-56)
《Till We Have Faces》(中譯《裸顏》,1956)
《Reflections on the Psalms》(《詩篇擷思》,1958)
《The Four Loves》(中譯《四種愛》,1960)
《The Grief Observed》(中譯《卿卿如唔》,1961)
《An Experiment in Criticism》(1961)



走進納尼亞的童話世界 ─神學篇(中)


 《納尼亞傳奇》裡的世界,和聖經的創世記錄一樣,在受造之初原來十分美好,處處彰顯上帝的榮耀。這樣的創造神學在神話世界裡是罕見的,在其他宗教更是沒有。神是萬有的創造者,因此祂對受造有絕對的主權。

在《銀椅子》第二章,鮑嬌娥向阿司能(大田版譯為亞斯藍)說明﹕她和尤士台是「自己要來納尼亞的」,並非有什麼人叫他們來。但獅王卻說﹕「除非我在呼喚你們,否則你們不會呼喚我的。」這似乎是魯益師對於「神的主權與人的自由」作出的詮釋。

基督的位格與工作

使《納尼亞傳奇》成為不折不扣的基督教經典,應當是阿司能所體現的基督的位格與工作。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也是納尼亞系列的焦點。阿司能是「獅子」的土耳其語,魯益師以獅王預表基督,他指明這位是「猶大的獅子」。魯益師的好友法瑞爾(Austin Farrer,聖經學者)這樣說明阿司能的聖經根源(註八)﹕

啟示錄的作者所呈現的基督像羔羊,並非獅子。但是我們應當留意,在這位羔羊基督第一次出現之前,經文卻先介紹基督是猶大的獅子﹕「長老中有一位對我說﹕不要哭,看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大衛的根,祂已得勝,能以展開那書卷…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的」(啟示錄五章5-6節)。

同一時期也有猶太文獻生動地描繪這位君王阿司能﹕「看哪,我看見祂好像獅子吼叫從林中驚起﹔我又聽見祂發出人的聲音…這就是至高者為末日保留的那位彌賽亞,祂是大衛的苗裔。」(以斯得拉貳書十一章37節﹔十二章32節)這個獅王彌賽亞的猶太傳統,源自雅各對十二個兒子的預言。雅各讚美兒子猶大是王室的根源,是無人敢惹的獅子,圭必不離開他的手(參創世記四十九章9-10節)。

耶穌就肉身的血統而言,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大衛的子孫,屬於猶大支派。同一段創世記經文,預言從猶大支派將有「細羅」(就是賜平安者)要來到,使萬民都歸順祂。耶穌就是這位以色列百姓引頸企盼的彌賽亞君王,也是萬民的救主。

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又是百分之一百的完全人,這樣的神人二性,也在阿司能身上彰顯﹕阿司能同時擁有神性與獅性,是納尼亞世界的造物主和統治者,又是一頭會說話具理性的獅子,純真的孩童可以與之戲耍。

在《獅王﹑女巫﹑衣櫥》一書,水獺先生描述阿司能是「王﹑是整個森林的主人」,還說「能救人羊杜木勒的只有他」,帶出阿司能救贖主的身份。全書的高潮出現在阿司能代替艾德芒(大田版譯為愛德蒙)受死。蘇珊和露西姊妹倆目睹了阿司能憂傷寂寞赴刑的一幕,明顯呈現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痛苦。

阿司能解釋若有誰本身沒有罪,願意代替叛逆者受死,死亡也不能接受這個人的犧牲,死就被翻轉了,阿司能死而復活。

審判與地獄

《最後之戰》則具體呈現基督的二次降臨,阿司能將納尼亞的歷史帶進終末,星辰成百成千地從納尼亞的天空紛紛墜落,呼應馬太福音廿四章29節所描繪的﹕「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

魯益師相信有永不回頭的地獄與最後的審判。

在《最後之戰》當星辰墜落之後,有巨龍和大蜥蝪將納尼亞蹂躪得面目全非,最後,所有活物向山上飛奔逃命,全部擁向阿司能所站立﹑立在天地之間的那道「馬廄之門」。

這是最後大審判的場景,各個活物睜大眼睛盯著阿司能的臉觀看,凡是憎恨他的都走向阿司能的左邊,消失在阿司能巨大的黑影之中。凡是愛阿司能的,都從他右邊走進馬廄內。

這個情景很像馬太福音廿五章分別山羊和綿羊的審判。這時太陽吞沒了月亮,最後連太陽也被黑暗吞噬。馬廄之門關上,門內卻霎時成了一個百花怒放的世界。

這個新納尼亞國度,有點像孩子們熟悉的舊納尼亞,也有點像他們所來自的英國,卻又更有深度,意味無窮。

進入新天新地彷彿從夢境甦醒過來一般,這是魯益師對天堂的詮釋,「好像真東西和它的影子有分別,醒著的生活和夢裡的生活有分別」,他認為天堂就是真實本身,一切完全真實的事物都屬於天堂。現世不過是天堂的影兒,基督徒活在此世,好像種子等候著土壤,直到在真實的世界燦爛開放。(待續)(作者為校園出版社編輯)

註八﹕Ibid., pp.67~68。





走進納尼亞的童話世界─神學篇(下)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不認識阿司能(大田出版譯為亞斯藍)的異教徒艾美斯﹐也得以進入這奇妙的新天地艾美斯一生事奉的是泰西─統治黑暗國度卡洛門的魔鬼─但是當艾美斯一見到素未謀面的獅王﹐卻是愛祂﹐寧願見祂而死﹐也不願作世界之王而見不到祂

阿司能對他說﹕「孩子﹐所有你對泰西做的一切奉獻﹐我都把它當為是你為我做的…凡是罪惡的奉獻不能對我做﹐做了我也不收﹔凡是不罪惡的奉獻不能對他做﹐做了他也不收…如果你所盼望的不是我﹐那你就不會這麼真切﹐這麼有恆心的追求因為真心尋求的終必得著」(註九)

這段令人震驚的言詞﹐其實頗有馬太福音七章21-23節﹑羅馬書二章25-29節的影子魯益師在此所表達的信念﹐近乎天主教神學家拉內(Karl Rahner)所謂異教中有「匿名基督徒」的概念

這種講法或理論﹐可能是為了回答未有機會聽聞福音﹑在基督降生之前的人如何得救的問題﹔也可能是為了開啟宗教之間對話的策略不論如何﹐魯益師畢竟不是福音派﹐無論是魯益師或拉內﹐他們都認同﹕耶穌基督是唯一絕對的救主﹐這點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對天堂的渴望

大凡造訪過納尼亞國度的小英雄﹐無不對納尼亞產生很深的渴望﹐渴望再度回去這種渴望特別彰顯在阿司能的同在﹑角色與阿司能的接觸經驗事實上﹐人對遙遠國度的渴望﹐正是魯益師護教神學的重點﹐很自然地貫穿在《納尼亞傳奇》系列

在《獅王﹑女巫﹑衣櫥》一書﹐魯益師分別描述四個主要角色第一次聽見阿司能的名字﹐所產生的奇異感覺被女巫誘騙的艾德芒「覺得有說不出的恐懼彼德突然覺得勇敢起來﹐而且更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

蘇珊覺得好像有一股奇異味﹐或是一陣喜氣洋洋的樂聲從她身旁飄過一樣至於說道露西的感覺用你自己來做比喻好了﹐如果你一大清早起來﹐想起暑假剛好從今天開始﹐你覺得如何﹖露西的感覺就是這樣」(註十)

魯益師稱呼這種渴望為「喜樂」(joy)﹐那是自然界中的福樂所無法滿足的像是一種無家可歸的哀傷﹐感覺真正的家鄉不在這裡魯益師寫道﹕

我們心底深處隱藏著一份無法得以慰藉的秘密﹐就是不甘在宇宙中成為一個陌生的過客﹐我們渴望被大地承認﹐渴望得到肯定…得到神的接待﹐得以進入到那些事物的中心舞台上我們一生一直在敲的門此時終於要打開來迎接我們進去(註十一)

魯益師以每個人都有這種莫名的渴求慾望﹐證明我們乃是為另一個世界而被造這種渴求在《黎明號的遠航》最後一章達到高點﹐當黎明號船上每個人喝了一口「最後之海」的甜水﹐露西說﹕「這是我嚐過的最好東西﹐可是﹐喔﹐太濃了我們現在恐怕不需要吃什麼東西」

當眾人航向世界的盡頭﹐也只是對阿司能國度的淺嚐和一瞥而已﹐只是人一旦嚐過其滋味﹐就再也忘不了﹐即便拿全世界的福樂來交換﹐也在所不惜

當眾人進入陽光普照的新納尼亞﹐獨角獸久兒﹐一語中的把大家的感覺都道了出來﹕

啊﹐我終於回到老家來了﹗這才是我真正的國土﹗我屬於這裡我一輩子找去找來﹐就是想找這麼一塊地方在這以前﹐我也不知道我要找的地方在哪裡﹐像什麼樣子﹐如今總算找到了(《最後之戰》﹐第十五章)

結語﹕超越障礙

魯益師卅三歲才正式成為基督徒﹐他回想自己年少時﹐總是有某種情感上的障礙﹐使他無法認識真正的基督教信仰﹐無法產生感動當這位牛津大學的文學教授被問到﹐為什麼會寫作這七本納尼亞童話時﹐他道出了自己的寫作動機與策略(註十二)﹕

我想這樣的故事﹐可以讓人悄悄地甩開脫某種阻力小時候我們常被告知﹕對於上帝或對於基督的受苦﹐怎樣的感覺才是合宜的﹐我們感到很慚愧﹐因為自己很難產生那樣的感覺我童年的信仰就是被這樣的阻力大大癱瘓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出在﹕你被告知應當怎樣﹑怎樣盡義務的這種感覺﹐會使人的情感僵化…但是﹐假若我們將所有這些東西﹐擺進一個想像的世界﹐將彩色玻璃和主日學等聯想通通撤掉﹐這樣﹐這些事物是否能夠以他們真正的力度首次呈現呢﹖一個人是否可以因此悄悄甩開這些邪惡的阻力呢(steal past these watchful dragons)﹖我想是可以的

但願魯益師的用心﹐能夠像一則強勁的童話咒語一般﹐除去那些攔阻人認識上帝﹑親近耶穌基督的堅固營壘﹐將我們長期被世俗謊言所誘惑的心給喚醒過來(全文完)(作者為校園出版社編輯)



註九﹕所有引用《納尼亞傳奇》的本文﹐一律採用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譯文納尼亞系列同時有大田出版社的中譯本

註十﹕參考Will Vaus, Mere Theology - A Guide to the Thought of C. S. Lewis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p20~24

註十一﹕魯益師﹐〈極重無比的榮耀〉﹐《校園》雜誌﹐1996年8月號﹐頁11

註十二﹕Leland Ryken and Marjorie Lamp Mead, A Reader's Guide Through the Wardrobe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p.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