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論壇報2005/8/23-24【作者:◎劉曉亭】
長久以來,台灣雖然出現不少歌手是基督徒,但卻不曾存在過所謂「福音歌手」,這個現象似乎在今年暑假開始有了轉變。
也許首先該探討的是,基督徒到底需不需要流行曲風的「福音歌」,答案幾乎是肯定的。從福音傳播的觀點來說,一個非基督教地區更需要流行福音歌曲來拉近福音與民眾的距離。
因為流行福音歌曲會採用時下流行的音樂節奏,讓人覺得有時代感,再輔以合乎基督教信仰的歌詞和形象清新的演唱者,透過音色或技巧向人傳遞基督教精神。這樣的做法可以讓不曾接觸教會的民眾,對基督教有初步良好印象。
再從造就基督徒的角度而言;在教會唱唱敬拜歌曲理所當然,問題是,一旦出了教會,坊間的音樂脫離不了情愛的窠臼,在詞曲的感覺上難免給人很大的落差。
更輕鬆的詩歌
如果有所謂「流行福音歌曲」讓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以比較輕鬆的心態透過與敬拜詩歌不同的詞曲型態,表達生活感受與信仰的關係,相信可以大大減少信仰與生活之間的摩擦。
因為總不能讓教會青年烤肉時,撥放彌賽亞的哈利路亞吧!同時,敬拜歌曲適合會眾齊唱,歌詞以敬拜讚美為主,較少生活經驗的分享。想用比較複雜的節奏旋律,表達信仰對生活的影響,確實需要更廣的歌詞空間與音樂型態變化。而流行福音歌曲可以純欣賞不一定要跟著唱,這樣的性質是比狹義的「敬拜讚美」輕鬆許多。
一談流行文化就得面對教會內強烈的質疑,因為基督教的傳播向來不是依賴「流行」或「主流」。翻開教會歷史,每當基督教成為流行或主流,例如成為國教時,幾乎都是災難與腐敗的開始。
所以想靠流行歌曲獲致優異的傳福音效果甚至復興,大概是緣木求魚、機會渺茫,這條路線看不出符合神心意的蛛絲馬跡。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輕視文化差距對福音帶來的傷害。對流行文化置之不理恐非上策,但若過於強調本色化又得小心重蹈天主教立場全失之覆轍,確實不是容易的事。
流行福音歌曲既要符合流行元素又要保留福音立場,絕對是高難度的文化挑戰,而非單純的音樂實力問題,這也是過去許多優秀的基督徒音樂人才,披荊斬棘卻成效不彰的主因。
流行福音歌手數量多
由於巴哈等優秀基督徒人才,為聖樂在古典音樂打下極為深厚的基礎,至今聖樂在古典音樂的地位難以撼動。同樣地,上帝也感動了許多現代基督徒音樂人,在流行音樂領域,為基督教流行音樂殺出一條血路。
在西方,有相當多夠份量的流行音樂人被主得著,並使用音樂向社會傳遞正面訊息。因此在美國,所謂「流行福音歌曲」已經站穩腳步。有數量不少的福音歌手,例如艾美‧葛蘭特、史提夫‧林、SANDI PATTY等人,常在各項音樂比賽中脫穎而出。
同樣地,上帝在台灣也興起天韻歌聲、讚美之泉等團體,讓詩歌走出教會,再配合敬拜讚美的潮流,教會也不再將一般音樂視如毒蛇猛獸。
另外,黃國倫等跨足流行樂與現代詩歌創作的重量級人物,逐漸刺激了年輕一代有恩賜的基督徒音樂人,從春雨樂團的崛起,到一個以跨教派牧家子弟為主要成員的音光樂團的全省走透透。
如今教會界對青年音樂創作已經習以為常,資源累積到足以讓長老會傳播中心,舉辦台語詩歌創作比賽。
去年筆者集結一群基督徒以「豐盛之愛協會」名義舉辦「ANGEL STAR基督徒青年才藝大賽」,鼓勵基督徒青年,不僅在教會唱也試著對社會唱。
近年來連強調敬拜的靈糧堂約書亞敬拜團也積極地以「宣教」觀點進軍流行樂,動作最大的則屬何耀珊師母成為流行歌手。
福音歌曲進入市場
依筆者觀點,這股細水長流的力量,今年暑假有了更突破性的發展。主因便是神興起來自舊金山的「蒙恩使女」演唱團體。此團體的製作人出身台灣音樂界,而四位演唱的女生都是華裔優秀的青年歌者,專輯則由老牌的「榮光社」主導。
更重要的是行銷方向,大膽嘗試走一般媒體,準備強力向國人推介所謂「流行福音歌曲」。因此這次發行的這張專輯是由擁有S.H.E、動力火車的華研唱片,看準蒙恩使女音樂的豐富性為未來的市場潛力來發行的。
這個動作被筆者視為台灣教會有心於此的同工,努力多年的水到渠成。只要台灣繼續推出優質基督徒歌手,「蒙恩使女」衝撞出的新路就可以勉力維持。
緊接在後的「ANGEL STAR」創作專輯就任重道遠了,畢竟是本土創作路線,被接受度可以有更大的空間。這個做法將鼓勵現有的基督徒藝人,例如王宏恩、S.H.E等勇敢表態,從歌手是基督徒邁向基督徒歌手。
除非台灣教會永遠不支持教會青年成為「福音歌手」,否則我們就必須恐懼戒慎地栽培這樣的人才。我們不期待福音流行歌曲把大量青年帶進教會,卻期望透過流行福音詩歌把教會的價值觀帶進社會。
這是我們不可逃避的基督徒社會責任,不但不當以成敗論英雄,還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道德勇氣。(作者為興隆教會牧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