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咄咄集:校外教學?集體合法離家日?

2012-4-26 台灣立報   作者:吳忠泰
43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吳忠泰
從字面上看,校外教學,是換了學習地點,因此學習的內容和形式也有所改變,但是這無法解釋大多數中小學畢業旅行為何完全逸樂化,顯然這其中有更多結構性的問題。
目前小六、國三、高三的校外教學,實然上都被解讀為畢業旅行,成為學生除了畢業照、畢業典禮之外一個重要的儀式化行為。我們很清楚:不參加畢業典禮、畢業旅行和不能畢業是兩回事,但在有限的生命經驗裡,孩子經由屆屆相傳,通常將畢業旅行當成一個成長中必要的烙印,因為不但遠離校園、遠離家庭,又可以在異地多人共宿逛街,形成一個異樣的生活面貌,尤其在國高中,畢業旅行實際上是背離平常上課、補習、回家的生活三部曲,光這種脫軌的感覺就是很大的享受,所以眼下的中學畢業旅行,本質上是逃離禁錮的集體合法離家日。
在少子女化之下,所有孩子的生活體驗都是一去不復返,彌足珍貴,家長代表與旅行業合演一個輸人不輸陣的旅遊品質比一比,從吃的到住的品質,已非1、20年前的陽春樣態,三天兩夜下來費用5千元上下者比比皆是,比起多數家庭旅遊的食宿通常要更好。這和平日慘白樸素的青衿歲月,反差之大,令人感覺如同幻夢。學生的欲念、家長的疼惜和旅行社商機形成共生關係,學校只是被利用的機制。
事實上越來越多學校,為了讓學生安心準備基測或學測,乾脆把畢業旅行安排在國二下或高二下,這又凸顯另一種荒謬:反正有辦了就好。既然學生可以把畢業旅行當成畢業前對常軌的叛離,那麼學校也來搞一個名不符實的畢業旅行──連高三國三的課本都沒摸到,就去畢業旅行了。於是又異化成了被趕入升學煉獄年前的晚餐。
當學生和學校可以把校外教學異化成這樣一個形式化的歷程,師長們在畢業旅行裡的角色,除了伴遊陪拍照之外,能做甚麼?有些旅行社還會主動招呼你去大廳喝下午茶,享受平常沒有空享受的悠閒,恍惚之間,你還以為是假日午後的旖旎時光呢!
要將學校最後一年的畢業旅行導正為校外教學,是許多有心人的理想,但一定要面對上述結構性的定位,否則心裡再淌血也無濟於事。近期因有休閒農場或觀光工廠的活躍,當然有不少的學校嘗試把行程加入上述參觀,但這不是系統性的轉變,也不是教育界的大覺醒,如果我們只能看到只有民間辦的夏令營或是資優班才能辦理自費而密集、真實的校外教學,卻毫無感覺不妥,那麼教育界的麻木顯然病入膏肓。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秘書長)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手作幸福 洪蘭:沒有任何的地牢比心牢更幽暗


在公車上看到一個廣告「手作幸福」,覺得非常的對,因為神經科學的實驗也是發現要幸福僅有善念是不夠的,還須實際動手去做,即便只是舉手之勞,大腦愉悅中心的血流量就不同。
人從跟受助者的互動中使大腦產生多巴胺,得到「自己還有用」的愉悅與滿足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增進免疫系統,使我們更健康,更能去幫助別人。
過去,我們雖然知道心情與免疫系統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免疫系統的什麼卻不是很清楚,最近有實驗發現主要是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
這個實驗是做法律系的學生,因為美國法律系是學士後才去念的,學生生活上的壓力比一般大學生大。
實驗者在他們皮下注射已被高溫殺死的腮腺炎病毒,看他們身體對侵入物的反應,同時做情緒的調查,即第一天早上來到實驗室,填情緒量表,做情緒反應測量,然後進行皮下注射;下午放學時再來做情緒調查,第二天一早和放學時都得來實驗室做情緒的調查,第三天(也就是注射後四十八小時)來實驗室檢查免疫反應的程度,看是免疫力的什麼在作反應。
結果發現好情緒可以啟動免疫系統,尤其是巨噬細胞及T淋巴細胞,幫助身體抵抗外侮。這就難怪得了肺腺癌的單國璽主教,每天還能風塵僕僕的上山下海演講,活得比醫生給他的時限長。情緒的威力真是不可忽略。
所以幸福是自己打造,千萬不可去自尋煩惱。

樂聞樂思/柴可夫斯基三強PK賽
過了很久,我才找到自己對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解釋。
此曲融合華麗浪漫、俄國風情與燦爛炫技,不僅是柴可夫斯基最受歡迎的作品,更堪稱鋼琴協奏曲的代表。另一方面,此曲結構特別,更以不合比例卻動聽至極的序奏聞名於世——那麼壯闊豐美的旋律,竟然只出現在序奏,無發展也不重現,拿掉對全曲結構也幾無影響。柴可夫斯基究竟在想什麼?
若以德式奏鳴曲式結構觀之,此曲結構當然失衡,序奏之大張旗鼓又消聲匿跡,動作誇張讓人費解。但有學者分析,序奏酣暢淋漓的音線,其實包含其後各個主題動機: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改自烏克蘭民歌( Oy, kryatshe, kryatshe…),第二樂章中段則用法國小曲「人要快樂、跳舞、歡笑」(Il faut s’amuser, danser et rire),第三樂章第一主題來自烏克蘭舞蹈,第二主題也源於俄國民歌(Podoydi, podoydy vo Tsar-Gorod)。柴可夫斯基應該不是以歌曲歌詞文意來選用曲調,而是著眼於節奏、曲調等音樂素材考量。由於全曲調性結構簡單,不是降B小(大)調就是降D大調,以降D大調譜成的序奏,加上刻意設計的附點節奏,確實隱然可見其後各式主題身影。由此觀之,柴可夫斯基這段序奏實有所本,而非天外飛來一段華彩。
如此說法固然有其道理,但若綜觀柴可夫斯基其他創作,卻顯得有些突兀。雖然他以後也用循環曲式作曲,對主題變形手法瞭若指掌,但這和精細地化約、整合動機仍有相當不同。我反而認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大量的民俗素材運用,以及不合德奧傳統規範的奇特結構,反應的其實是當時俄國樂界尋找自我聲音的主張。柴可夫斯基最後沒有走上全然宣揚本土的「俄國五人團」道路,但譜曲時只有三十四歲,且第一次寫作大型協奏曲的作曲家,當年很可能仍嘗試大膽反叛西歐章法,藉由各種出格手筆以寫出獨一無二的「俄羅斯」創意。柴可夫斯基成功了嗎?我不確定,至少我仍覺得《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聽來相當「奇怪」。但奇怪就奇怪吧。能把曲子寫得這樣優美,讓人一聽再聽,甚至成為演奏廳不敗的寵兒,無論如何,柴可夫斯基都是最後的贏家。
從本周開始,兩周內台灣將一連有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道格拉斯(Barry Douglas)和歐爾頌(Garrick Ohlsson)三位名家造訪,分別和台北市交、國台交和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如果時間許可,建議你三場都聽。這首曲子經得起各式解讀,柴可夫斯基的創意永遠可驚可羨。
●波哥雷里奇與北市交 4/25 19:30台北國家音樂廳
●道格拉斯與國台交 4/26 19:30台北國家音樂廳、
4/27 19:30 台中中興堂
●歐爾頌與NSO國家交響樂團 5/5 19:30台北國家
音樂廳、5/6台中中山堂

【2012/04/22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樂聞樂思/柴可夫斯基三強PK賽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44154.shtml#ixzz1syAmyHO2
Power By udn.com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身分

2012-4-12 台灣立報   作者:褚士瑩
567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為了申請外傭照顧逐漸失去自理生活能力的父親,我的家庭也成為台灣許多外勞的僱主之一。在讀了關於外勞逃跑的23個故事後,更戰戰兢兢的想著要怎麼把這件事情做好,我們一家人要趁他來到之前,趕緊開始去學習一些新的語言嗎?他即將居住的空間,是否有足夠的隱私權?第一次離開家鄉出外工作的他,飽受思鄉之苦時該怎麼辦?如果遇到惡質的仲介,我作為僱主該怎麼辦?
當我看到來自仲介公司的幾個候選人時,忍不住注意到每個人的履歷表底下,都有著一行小字:「願意週末不休假,兩年不拿手機」。
我不知道這是仲介自己的意思,還是反映著多年以來台灣僱主的要求,至於其他部分的資料都是手寫的,卻只有這一行,是打字列印的制式規格。
拿著這個表格,問了幾個身邊的朋友,他們都表示這是很普通的規定,甚至有些人說這是應該的:
「不然我禮拜六、禮拜天怎麼辦?」
我腦子立刻浮現的疑問是,那家裡有學齡的孩子,家長是不是也認為週末、夜晚不上課是不是學校在找家長的麻煩?或者,根本就是因為如此,補習班與才藝班才會在台灣如此盛行?
困惑之下,我用關鍵字上網查詢,結果立刻看到某個網站的親子討論區裡,有網友理直氣壯地說:
「……心理同情他就好,該做的就是要做,太閒或太有錢就會搞怪,外勞本來就是不人道的工作,不能認同就不要請,不然只是像我一樣養了一個會帶壞人家外勞的外勞,還有工作標準要比我們能做的再高一點,不用將心比心,因為她們自然會有摸魚的辦法,……手機的部分我覺得是犯罪的根源,可是時代不同了,沒有一個外勞可以忍受沒有手機,不管你是開放或是不開放,或是限時開放,最後她們都會有一隻貼身的第二生命──手機,然後就是無止境的作怪……」
我的心像被重重搥了一拳,許久說不出話來。
緬甸移工到泰國的工地和家庭工作,泰國移工到台灣的工地和家庭工作,台灣移工又到美國工作,無論我們願不願意承認,其實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台灣人無論到海外的高科技業、金融業、跨國公司上班,或是開店、經營餐館,開工廠,或許自認為與為了脫離貧困而到台灣來從事勞力或看護工作的外籍勞工不同,但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成為經濟移民的本質,其實並無二致。
我很想問這位在親子網站上面大放闕詞的家長,如果他心愛的孩子長大以後,有一天必須將剛脫離襁褓時期的稚齡幼兒托付給祖父母,前往丹麥或美國工作,追尋夢想,他們的僱主也理所當然地在公開表述,認為對待台灣人不用將心比心,一年365天不應該休假,也不准擁有手機,因為手機是「犯罪的根源」,請問這一家人情何以堪!
深入研究在台灣外籍配偶待遇問題的藍佩嘉博士,過去曾經在一篇名為〈外勞的手機政治學〉的文章中說,近來的社會新聞中幾度出現「外勞卡」的字眼,「外勞卡」其實就是坊間的「易付卡」,但這種使用者以外勞為大宗的儲值式易付卡,卻變成一種新的社會污名,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於外來客工(以及他們難以追蹤的手機號碼)的不安與不信任,內政部甚至決議要嚴格管制外國人使用易付卡,沒有看到台灣社會對於外勞的社會箝制,以及對外訊息與溝通的人道需求。
同樣的手機的使用方式,我們自己稱為「對外通聯」;與雇主同住,一天24小時毫無隱私權的外籍家庭幫傭與監護工,透過手機保留最後一點自我,用僅存接觸外界的管道證明自己還存在的一縷絲線,縮在被窩裡低聲與家人或同鄉交談,分享朋友傳來的短詩、笑話或圖案,用簡訊彌補身為人父母無法陪伴自己在家鄉稚齡子女的遺憾,這些充滿愛與無奈的行動,卻被稱為「玩手機」,而且需要從政府到僱主家庭,從上到下嚴加管控。
逃跑,很多就是從這些充滿傷害的言詞,身分不同引發心態的衝突開始的。台灣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對待東南亞外勞的負面態度,與許多泰國僱主對待緬甸、越南勞工的態度,或是美國僱主對於中南美洲移工的態度,似乎並無二致,但這不代表這就沒有關係。
關係可大了。我有幸因為工作與生活,同時作為東南亞社會的一份子,台灣的一份子,美國社會的一份子,看到立場與身分在這三個社會中各自帶來的傷害,更覺得責無旁貸。逃跑不是社會的責任,是你我只要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員,就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既然同時生活在三個社會中,我的責任應該是其他人的三倍。
如果可以的話,每一個生活當中有外傭的台灣家庭,或是每一個有外勞的職場,都應該將《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這本書列為必備讀物,讓我們不會無心犯下無知的過失,傷害另外一個生命,傷了遠方一整個家庭的心,甚至一整個社會。

《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

電影"真實的勇氣"(True Grit)2010年版電影配樂


True Grit配樂"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詩歌"靠主牓臂")

演唱:Iris DeMent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庫爾貝 Gustave Courbet
法國 French Painter
1819-1877

畫名:橡樹


Rousseau  奇特的風景 Exotic Landscape、1908
《花朵盛开的苹果树》,约1912年,画布,油彩,78厘米×106厘米,荷兰几何抽象派彼埃特·蒙德里安(Pieter Mondriaan,1872-1944)绘,荷兰海牙市立美术馆藏。画中作者用线条来勾勒苹果树。
32007646
畫名:生命之樹 Tree of Life
˙作者:克林姆 Klimt
˙年份:1905 - 09 年
˙尺寸:34 x 50 cm
˙館藏處:奧地利維也納國家美術畫廊 Osterreichische Galerie,Vienna


生命之樹

熟能生巧 練習越多身體越省力

2012-2-28 台灣立報 作者:陳玫伶
177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編譯陳玫伶綜合外電報導】你也許對孩子坐在鋼琴前發呆或背乘法表時總是哀號的場景感到熟悉。認知科學曾經對此有過相當具說服力的反駁,告訴人們,學習一項任務不應學會就停滯,而必須持續練習。
根據mindshift.kqed.org網站報導,過去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要達到卓越的表現,學會還不夠,必須熟能生巧,要練習到能掌控自如的地步。完美的彈奏鋼琴奏鳴曲或網球發球不代表練習已經結束,而是表示殘酷練習的功課才正要開始。

▲阿麥德的研究成果強調,課堂上重複學習應用,無論是背單字或解答數學題目,都可花費較少力氣。圖為古巴哈瓦那一名中學教師向學生解釋數學問題,圖攝於2008年6月26日。(圖文/路透)

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於2月發表關於學習練習的最新研究,由科羅拉多大學波德校區(University of Colorado-Boulder)綜合生理學科助理教授阿麥德(Alaa Ahmed)和兩名同事共同執行。她們要求受試者學習操作機器手臂去移動螢幕上的游標,一邊測量其能源消耗量,分析受試者吸入多少氧氣和吐出多少二氧化碳。
當受試者第一次操作時,會耗去許多代謝氣體;隨著操作次數與技巧增加,進出他們體內的氣體也隨之減少。研究團隊發現,受試者在學習操作機器手臂的課程結束時,比剛開始的能量需求減少了20%。
阿麥德解釋,無論何時當我們要做一個新動作,我們身體內部會先形成再調整成一個模組,就是所謂的感覺動作地圖(sensorimotor map),神經會去預測肌肉的下一步行動,和可能遭受的阻力,當內部模組經過反覆調整後,我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動作,降低能量的浪費。
換句話說,練習的過程越多,接受阿麥德研究的受試者的肌肉活動更有效率,不過,故事還沒結束。當肌肉活動減少至穩定程度時,能量仍會持續消耗的過程。阿麥德的研究團隊觀察到,當代謝速率到達極致時,在這個非常時期,觀察員看待受試者或是受試者看待自己,彷彿若無其事般泰然自若。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阿麥德的理論是,當研究參與者已經將肌肉運動磨出最佳狀態,神經依舊在作用,以控制運動行為發展至最好的效能。當大腦用光能量之後,經過多次的學習,可以降低能量消耗,並將存下來的能量使用在其他的任務上。
這就像是將能量注入音樂彈奏時的情感,或是打網球時,將對手逼到球場邊界。一件任務需要的能量越少,表示可以剩餘更多能量給其他模組。阿麥德的研究成果強調,課堂上重複學習的應用,其他研究則證明從背單字到解答數學題目等多元學術活動,如果經過反覆學習,將可以降低所需要花費的力氣。
阿麥德認為,這個研究帶出的結果是,即使任務已經學會,持續練習可以幫你省力氣,研究發現持續學習的好處,超越任何可見的成就變化;也就是說,當你覺得沒有空間改進時,你其實有機會變得更好,而這個想法可以幫助你度過漫長無聊的練習時光。

沈祖棻詩集

曉霧穿窗散作煙,
淙淙清露滴琅玕.
秋深紅葉花如媚,
地暖濃霜當雪寒.
移短榻,負晴暄,
向陽庭戶對遙山.
浣衣歸後新炊熟,
一卷殘書自在看.

抄錄自國語日報2012年
"一卷殘書自在看"~徐國能

詩人奧登的話

英語詩人奧登(Wystan Hugh Auden 1907-1973)

"一個平庸的詩人與偉大的詩人不同之處是:
前者只能喚起我們對許多事物既有的感覺;
後者則能使我們如夢初醒的發現從未經驗過的感覺."

抄錄自國語日報2012/4/3
"平凡事,不凡心"~徐國能

唐朝詩人張籍"感春"

遠客悠悠在病身
誰家池上又逢春
明年各自東西去
此地看花是別人

教育論壇:政策須回歸兒童最佳利益

2012-4-03 台灣立報 作者:羅德水
100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今天是兒童節,不少縣市政府爭相送出政策利多,不外是兒童節前一天不用帶書包上學、延長下課時間、兒童節當天沒有作業等,不一而足。

媚童政策不值得鼓勵

前揭政策並非始自今日,而是過去幾年教育政策日益媚俗的延伸,尤為警訊的是,有越來越多縣市政府以在兒童節當天推出媚童政策為樂,實有再做斟酌之必要。
無可諱言,縣市長應景地宣布在兒童節當天不背書包、不出作業、延長下課時間等,確實容易獲得小學生的歡迎,多數家長在平常難以長時間陪伴孩子下,似乎也有藉此彌補孩子的心態。儘管如此,在此仍有必要指出媚童政策的幾個問題。
首先,一日媚童難以補償兒童過勞:越來越多統計數據不約而同指出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的孩子過勞了,台灣的小學生有名列世界前茅的在校時間與總上課時數、有超長的課後補習、超短的睡眠時間、以及超高的近視率,更面臨親子關係日益疏離、家庭漸趨失能的現實,基此,一日兒童節完全不能掩飾台灣兒童的壓力,也絲毫無法補償兒童權益的損失。
其次,不宜由行政首長統一宣布:教育部門並非不能在兒童節推出相應措施,但實不宜每每由縣市長以利多大放送的模式為之,一來學校本來就有權事先訂定本位課程與學期行事曆,一來也並非所有學校都適合同一種政策措施,我們樂見縣市長關心兒童權益,但顯然應有更高的視野與格局,行政首長平日無力解決台灣兒童的巨大壓力,媚童政策恰恰只能凸顯其無能與譁眾取寵。

回歸兒童最佳利益

進一步言,過去幾年,戕害兒童身心最為劇烈者,正是民選縣、市長的錯誤教育政策,這些政策每每以「為了兒童好」為包裝,諸如:增加其學習節數、提早進行特定科目(如英語)的教學等。
殊不知,「為了兒童好」卻不見得等於維護其最佳利益,何謂「兒童的最佳利益」呢?聯合國在1989年11月20日通過《兒童權利公約》,這是第一部有關保障兒童權利且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規定了兒童應該享有的數十種權利,《兒童權利公約》指明:「所有關係兒童之事務,無論是否由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當局或立法機關所主持,均應以兒童之最佳利益為優先考慮。」

▲101年台中市慶祝兒童節大會2012年4月2日在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館舉行,學童們開心參與活動,爭相索取贈品。(圖文/中央社)

準此,主其事者推出任何政策都應回歸「兒童最佳利益」原則思考,並兼顧生長權、發展權、遊戲權等兒童特殊基本人權,凡牴觸此等原則者,即便從成人觀點而言立意良善,例如增加學生學習時數等,均非所稱符合兒童最佳利益之作為。

以具體作為保障兒童權益

都說兒童是國家的公共財,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然而,觀諸近來方興未艾的媚童式政策放送,國家的兒童政策顯然仍停留在形式主義階段,教育體系應自我檢討並以具體作為維護、促進兒童權益。茲舉二例說明。
其一,政府虧待國教師生:國民中、小學的師、生、家長,向來是國家推動重大政策的先行者與實驗專區,以行之有年的節能教育為例,每年政府部門辦理之講習與競賽繁多,師生們在校園內也努力配合,不敢稍有鬆懈,但卻不乏有因此扭曲或矯枉過正者,如厲行下課關燈措施,卻無視下課時段仍有學生在教室閱讀、寫作業等,台灣中小學兒童近視率之所以逐年攀升,到高三階段之近視率甚至逼近9成,學校照明設備之老舊與矯枉過正的節能政策,難謂沒有疏失。
何其諷刺,國中小雖然一直是國家推廣重大政策的先行者,但政府給予的相對資源卻遠遠不成比例,政府實在愧對這些推動環保教育的模範生。為此,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日前提出,應全面汰換中小學教室為LED節能燈管,以落實校園節能並維護學童視力,這無疑是一件讓「校園節能、產業發展、學生受益」的事,遠比政府關燈一小時的秀來得具有意義,也遠比延長一天下課時間更能解決問題,成天要求學校厲行節約能源的主管機關,能不慚愧?能不反求諸己?能繼續漠視而毫無作為?
其二,反思學校任務:學校教育固以培養學生基本學科知能為本,但亦不應忽略其培養自主公民之核心任務,基此,所謂人權教育、公民教育也不應只是口號,學校應建構多種途徑,有效結合課程教學與班會、週會實做,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發表意見、傾聽他人不同想法,以涵養其民主素養與法治觀念,這無疑也是各校辦理兒童節慶祝活動時,必須同步思考並展開行動的。(全國教師工會文宣部主任)

"蝴蝶"

蕭邦鋼琴練習曲"蝴蝶"

Pollini plays Chopin Etude Op.25 No.9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hc5FKmr3FA

舒曼鋼琴曲"蝴蝶"


Claudio Arrau plays Schumann Papillons Op. 2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電影"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



  • 2011-03-20
  •  
  • 中國時報
  • 張士達

 生前告別式去年在東西方影壇不約而同上演,大陸導演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搞了一場涕泗縱橫的催淚戲碼;讓勞勃杜瓦入圍多項影帝的《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則在美國南方小鎮舉行奇特的告別派對,不過這些其實都非首創。1938年在美國田納西州,就真的有一位怪老頭突發奇想,盛大舉行一場生前告別式,從此成為鄉野傳奇,也成了《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的靈感來源。
 什麼樣的陰影 讓他與世隔絕?
 勞勃杜瓦在片中飾演一個離群索居的怪老頭菲利克斯,獨居鄉間小屋長達40年,直到一位朋友的死訊傳來,才讓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也許去日不多,於是決定舉辦一場讓人匪夷所思的生前告別式。他找到了比爾莫瑞飾演的葬儀社老闆,來替他打點這場無前例可循的派對。他也因此在鎮上重遇了西西史派克飾演的寡婦,而勾起了兩人多年前曾共同經歷的往事。至於誰會想來出席這場告別式?菲利克斯自然有辦法。
 《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靠著這場告別式,形成了一個強大而吸引人的核心主題,而這一切的派對準備過程,都導向菲利克斯最終將要面對且揭露的一段深埋心中數十年的陰影。究竟是什麼樣的悔恨、愧疚或是遺憾,讓一名男子選擇自我封閉與世隔絕?又為何非要藉著生前告別式這樣的獨特儀式,來為一個封閉生命的枷鎖,在步向人生盡頭前作最後的解套?
 三位老將演員 表現幾近滿分
 全片劇本在這些前因後果上並沒有提供太足以說服觀眾的紮實訊息,不斷賣關子的神秘前提,更讓相較之下輕描淡寫的後果顯得頭重腳輕,由攝影師首度執導長片的導演艾倫史耐德,讓多處應該具有重大意義的轉折都焦點模糊。然而如果編導對這個新穎題材的處理只有勉強及格的水平,三位老將演員的演出卻以幾乎是滿分的高規格彌補了不足,讓《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仍然具有吸引觀眾毫不轉睛的魅力。
 以冷調幽默獨步影壇的比爾莫瑞,飾演冷靜功利的葬儀社老闆不作第二人想,雖然都是他最擅長的戲路,不算什麼讓人驚喜的突破,卻可光靠不動聲色的細微表情,就輕易為片中所有世故詼諧的時刻定調。西西史派克與勞勃杜瓦的短短對手戲,更是全片感情最動人細膩的時刻。而從影近50年來幾乎沒有什麼失敗演出紀錄的勞勃杜瓦,近年不斷在配角戲份展現讓人讚嘆的多元化樣貌,《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終於讓他有了一個可以好好展現老練功力的舞台。
 臭脾氣糟老頭 角色有血有肉
 從影片一開始被鎮民當成怪物的臭脾氣糟老頭,到後來與葬儀社交涉的精明幹練,以及與西西史派克相處時流露的溫柔脆弱,一直到最後開始面對過去創痛時的痛苦掙扎,勞勃杜瓦演出了一個近年好萊塢最豐富多面且有血有肉的老年角色。他渾身是戲的演出,甚至可以把每一場戲裡原本單一的情緒表達方式都變得耐人尋味,而讓觀眾暫時對片中角色動機與情緒轉變交代不清的缺失視而不見。一位老演員要怎樣以一生功力,拯救了一個新導演在說故事技巧上的有待磨練,《請來參加我的告別式》作了一次最佳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