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聞樂思/柴可夫斯基三強PK賽
|
![]() | ||
過了很久,我才找到自己對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解釋。
此曲融合華麗浪漫、俄國風情與燦爛炫技,不僅是柴可夫斯基最受歡迎的作品,更堪稱鋼琴協奏曲的代表。另一方面,此曲結構特別,更以不合比例卻動聽至極的序奏聞名於世——那麼壯闊豐美的旋律,竟然只出現在序奏,無發展也不重現,拿掉對全曲結構也幾無影響。柴可夫斯基究竟在想什麼? 若以德式奏鳴曲式結構觀之,此曲結構當然失衡,序奏之大張旗鼓又消聲匿跡,動作誇張讓人費解。但有學者分析,序奏酣暢淋漓的音線,其實包含其後各個主題動機: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改自烏克蘭民歌( Oy, kryatshe, kryatshe…),第二樂章中段則用法國小曲「人要快樂、跳舞、歡笑」(Il faut s’amuser, danser et rire),第三樂章第一主題來自烏克蘭舞蹈,第二主題也源於俄國民歌(Podoydi, podoydy vo Tsar-Gorod)。柴可夫斯基應該不是以歌曲歌詞文意來選用曲調,而是著眼於節奏、曲調等音樂素材考量。由於全曲調性結構簡單,不是降B小(大)調就是降D大調,以降D大調譜成的序奏,加上刻意設計的附點節奏,確實隱然可見其後各式主題身影。由此觀之,柴可夫斯基這段序奏實有所本,而非天外飛來一段華彩。 如此說法固然有其道理,但若綜觀柴可夫斯基其他創作,卻顯得有些突兀。雖然他以後也用循環曲式作曲,對主題變形手法瞭若指掌,但這和精細地化約、整合動機仍有相當不同。我反而認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大量的民俗素材運用,以及不合德奧傳統規範的奇特結構,反應的其實是當時俄國樂界尋找自我聲音的主張。柴可夫斯基最後沒有走上全然宣揚本土的「俄國五人團」道路,但譜曲時只有三十四歲,且第一次寫作大型協奏曲的作曲家,當年很可能仍嘗試大膽反叛西歐章法,藉由各種出格手筆以寫出獨一無二的「俄羅斯」創意。柴可夫斯基成功了嗎?我不確定,至少我仍覺得《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聽來相當「奇怪」。但奇怪就奇怪吧。能把曲子寫得這樣優美,讓人一聽再聽,甚至成為演奏廳不敗的寵兒,無論如何,柴可夫斯基都是最後的贏家。 從本周開始,兩周內台灣將一連有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道格拉斯(Barry Douglas)和歐爾頌(Garrick Ohlsson)三位名家造訪,分別和台北市交、國台交和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如果時間許可,建議你三場都聽。這首曲子經得起各式解讀,柴可夫斯基的創意永遠可驚可羨。 ●波哥雷里奇與北市交 4/25 19:30台北國家音樂廳 ●道格拉斯與國台交 4/26 19:30台北國家音樂廳、 4/27 19:30 台中中興堂 ●歐爾頌與NSO國家交響樂團 5/5 19:30台北國家 音樂廳、5/6台中中山堂
【2012/04/22 聯合晚報】
|
全文網址: 樂聞樂思/柴可夫斯基三強PK賽 | 訊息藝開罐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044154.shtml#ixzz1syAmyHO2
Power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