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初代至中世紀教會的釋經(1) 亞歷山太重靈意


2006-08-19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蔡麗貞】   
第三、四世紀教會解經的爭論,主要是關於字面解經以及靈意解經的問題,也是中世紀一千多年的爭論核心,直到馬丁路德才扭轉情勢。「靈意解經」(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有時譯為「寓意解經」,指沒有聖經根據、只憑著個人想像的「私意解經」。

 此時期的靈意解經學派,稱為亞歷山太學派(Alexandrian School),其開山祖師是革利免(Clement,約150-215)與俄利根(Origen,約185-254),革利免是俄利根的老師,他們兩位的解經又都受到猶太人作家腓羅(Philo)和希臘哲學的影響。

俄利根的解經法
 「聖經經文的原意,究竟只能有一個,或容許有好幾個﹖」是釋經學上一個很重要的議題。初代教會及中世紀的教會曾流行多重解經,始作俑者就是靈意解經大師俄利根。其名著《教義大綱》(De Principiis)是教會歷史第一本系統神學書籍,也是首位提出多重解經者。他按照人的靈、魂、體構造(作者並不贊成如此分法),把聖經經文的意義分成三層﹕
 第一層是字面意義(the literal meaning),對稱於人的「體」的部份,這一層的意義是造就初信者。俄利根認為只傳講最淺的字面意義,就能使人信主,所以第一層意義有其功能。

 第二層是道德意義(the moral meaning),對稱於人的「魂」的部份,這一層是為了造就進階者,需要挖掘比較深的涵義,教導信主較久的信徒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及應用神的話。

 第三層是屬靈意義(the spiritual meaning),對稱於人的「靈」的部份,為了造就完全人,像教會裡的核心同工、長執、神學生,就須教導最高階的屬靈意義。

 俄利根認為聖經包含不同階段的教義,有淺有深,在信徒追求成長的過程裡,給予不同層次的造就。解經的目的就是要重新發現這些教義的原先次序、分類,並且按著信徒的程度,因材施教。這種教育理念的動機很好,不過在實踐時不免暴露出其缺點。

偏愛字句的隱意
 以信徒追求長進的過程來因材施教,乍聽之下很合理,然而事實上俄利根本人偏愛第三層解經。理論上他認為第一層也很重要,但真正進入解釋經文時,他都是採用第三層的解經,心態上比較歧視第一層。

 俄利根承認以字面意義接受福音的人就可以得救,但是卻認為第一層比較粗糙、膚淺,只適合造就那些屬靈理解力簡單的平信徒、初信者。至於字義背後隱藏的重要屬靈寶藏,需要更高一層的理解力才能發掘,是造就教會重要同工所施行的高級教育
 總之,靈意解經者的心態是不信賴字面直接表達的意義,所以讀經時就好像在玩文字遊戲,總是在猜測或想像作者的字句背後隱藏的意思。經常作者並沒有表達的,他們都能夠越俎代庖地發明出來,簡直比作者還要高明。

 靈意解經之所以被批評的主要原因,就是充滿想像力以及沒有根據的解釋。

屬靈涵義至上
 俄利根本人也承認第一層的意義的真實,舊約所記載的歷史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它的主要的目的,卻是為提供一個更高層面的屬靈涵義。

 她說,以色列人過紅海是真實發生過的神蹟,但更重要的是它所表達的屬靈涵義。

 根據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章的解釋,以色列人過紅海是代表受洗歸入摩西(林前十章1-2節),過紅海的歷史事件主要就是為了提供這個重要的屬靈表記。

 舊約時代以色列人進迦南,也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但是更重要的是它的屬靈涵義。按照希伯來書作者的解釋,進迦南有進入安息的屬靈涵意。第一代的以色列人只剩下有信心的約書亞與迦勒能夠進入迦南,其餘的都全都死在曠野。所以希伯來書第四章說,有信心的基督徒才能進入真正的安息(來四3)。

 以上兩個例子還算是正面的範例,因為它至少還有聖經的依據。但一般的靈意解經則多半靠自己的想像力來大作文章。亞歷山太學派能在舊約最不可能的段落中,找到基督教的意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