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基督徒關懷政治的藝術~福音與文化的五種互動模式(二)

作者:蔡麗貞
2008-03-13基督教論壇報
二、屬文化模式
 五派中最差的一派,缺點最顯著。教會要提防這派背後的神學立場,勿輕易隨從世界潮流。摩西通曉埃及學問﹔但以理學習巴比倫術數; 基督誕生猶太家庭﹔使用希臘文化,服從該撒政權。

 十七世紀英國理性主義的經驗派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其著作《基督教的合理性》(The Reasonableness of Christianity),主張基督教唯一可靠的根基是它的合理性,他接受聖經中的神蹟,神蹟也許超乎理性,卻不能違反理性,理性是接受聖經神蹟及解釋神蹟的最後標準。

 十九、二十世紀新派神學走康德的實用倫理學與士萊馬赫的感性路線,一方面強調聖經中的倫理道德標準;一方面強調耶穌基督捨己、犧牲的愛。

 哈那克(Harnack)是重要的代表者,主張耶穌所傳的天國不是超自然的,而是在地上建立大同世界;福音的內容是信望愛。哈那克的世界大同觀,對人性抱存樂觀,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歐洲人樂觀的美夢,始發現人類不但無法彼此相愛,反而互相殘殺,新派神學逐漸沒落。

用自己的文化來了解福音
屬文化模式之優點
 1.鼓勵基督徒用自己的語言、文化來了解福音。用當代流行的哲學去領悟啟示,無形中推進了基督權柄的擴張,較容易向社會領導階層傳福音。約翰洛克的《基督教的合理性》對當時英、美國上層社會知識分子頗具說服力。

 2.可使基督徒積極入世,順服國家法律。強調基督在世時亦順從國家法律,關心同胞景況,肯定家庭制度,遵守聖殿規則。此派可與第一派 (反文化)剛好相反,可互相制衡。

屬文化模式之缺點
 1.為順應文化而妥協福音特質。將福音的超越性合理化,把「道成肉身」說成聖人出現,將基督教思想歸納為神的父親角色與人類同胞愛的公式。

 2.選擇性地宣揚基督教部分的真理。譬如偏愛耶穌基督的人性,而不重視耶穌的神性;只談上帝的慈愛,避談上帝的公義。此派與第一派雷同處是:傾向將罪惡視為屬於社會組織,所不同之處在於一個太悲觀,一個太樂觀。反文化派動輒主張將聖徒從罪的領域中分別出來;而屬反文化派則輕視罪已經滲透在人性深處的事實。

三、超文化模式
 介於第一派與第二派之間。天主教典型的立場,認為基督既屬於文化,又高於世界,教會可學習世界文化(理性、科學),但墮落的理性達不到天主的救恩。

人有雙重幸福
 「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吃飯呢?豈不對他說:你給我預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嗎?僕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還謝謝他嗎?這樣,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路加福音十七章7~10節)。既要耕地、放羊(管理俗務),又要為主人預備晚飯(服事主)。

 天主教典型代表神學家阿奎那認為人有雙重幸福:一是在文化中的生活,這是實踐性的信仰;另一個是在基督裡的生活,這是屬於靜觀的信仰。兩者皆需上帝恩典的扶助與指示,單靠自然法則未必能達成。人憑理智可以推論許多真理,如獨一真神創造宇宙,但若想了解超越的真理,如三位一體,則需超自然的特別啟示,需用信心接受。

超文化模式之優點
 欣賞人類文化、美學的成就。像那稀有的天才之誕生,非凡的道德或精神的聖賢,是屬於偶然、反常的恩賜,其美德是通過耶穌基督所賜予,使人預嚐天國的美善,至於完全的實現需等候將來的應許。

超文化模式之缺點
 為維護文化而較不關切福音;永恆的福音會被短暫的文化牽累而衰竭枯萎。想腳踏兩條船卻兩頭空。教會自認為超越文化,但文化人士卻不領情。若強將中國文化關聯聖經,或用福音解釋中國文化,則聖經不是聖經,中國文化也不是中國文化。過分強調兩者的共通性,最後難免變成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