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活出不凡的外籍新娘──路得(上)~莫非

2008-07-01基督教論壇報
 整本聖經除《以斯帖記》外,《路得記》是僅有的一本,以一個女人名字為書名的書卷了。

 然而,以斯帖容貌氣質皆出類拔萃,因而被選進王宮貴為王后。再加上她以其特別身分,在以色列歷史中有番不凡作為,為其立傳,自有其道理和份量。

 路得呢?只不過平常人家女兒,而且還是個外邦摩押女子。身家背景完全不詳,進入以色列族,不過因著一個婚姻關係。一生既無顯達身分,亦無成功作為,然而,卻有一整本書為她留下生命的紀錄。這之間,想必有其特殊的地方。

平淡生活中,散發祝福的真味
 若仔細翻讀《路得記》,便會發現這是一本溫暖又有人情味兒的書。全書對話充滿了祝福(路得記一章9節,二章4節、12、13節,19-20節,三章10節,四章11、14節),看得出人與人之間,彼此祥和以對,民風一片淳樸。

 故事裡,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壞人,若有什麼衝突,也非因著人性詭詐,而是出自艱苦環境。雖然,在本書中上帝沒有直接地言語或行為介入,但祂的帶領卻處處可見,整個環境,顯然是以信仰為主要架構的社會。

 如果路得故事稱得上偉大,人物裡卻缺少先知、戰士、祭司或國王等大人物。整個故事不過發生在一個家庭裡,而且是在通常矛盾最多的婆媳關係之間。

 真真如《菜根譚》中所說的:「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路得記》便是如此在一些平淡生活細節中,散發著祝福和生活的真味。其人的神奇卓異,則是來自路得雖然平凡,卻作出不平凡的人生選擇。

 什麼選擇呢?路得選擇跟隨一個人,接著也跟隨了那個人的神,然後在奉獻中過一個無私的人生。結果呢?我們看到她雖然奉獻到底,生命卻不見消減,反而增添,在平淡中散發祝福的真味。這是此故事中十分特別的地方,也是此書會被譽為「希伯來文學中的珍珠」的原因。

 路得的故事背景,是發生在摩西帶領亞伯拉罕後世子孫,由埃及為奴之地進到迦南美地之後。是時,各支派間組織鬆散,沒有王權,只有士師秉政仲裁糾紛,甚至多次興兵,發起戰役來平息異端。

 也可說這325年間,是以色列人的黑暗時期。禮樂崩離,「各人任意而行。」(士師記十七章6節)因著大環境的變動,造成個人沒有太多的行為約束或價值準則。在氾濫自由下,更顯得一些崇高價值的堅持難能可貴。

 當時以色列的社會是以農業為主,百姓完全靠天和土地吃飯。因此,當猶大地遭遇飢荒時,便展開了路得記的故事。

遠離家園 落地生根
 是時,路得的未來婆婆拿俄米,和她的丈夫以利米勒,帶著兩個兒子,瑪倫和基連,從猶大的伯利恆一路遷到五十哩外的摩押地,欲尋找謀生機會。繼而,就在那裏定居下來。

 摩押地是怎樣一個地方呢?它位處於死海的東邊,那裡人拜基抹神(士師記十一章24節),有時甚至會用人來獻祭。這是為何耶和華神認為摩押可憎,且藉著先知的口,多次宣稱摩押人有禍了,將受審判!

 以利米勒帶著家人遷到這樣一個地方,一切從頭開始。不幸地,沒多久即客死異鄉。兩個兒子後來一一娶了摩押女人為妻,一個叫俄珥巴,一個叫路得,在摩押一住十年。從經文中看來,這兩個媳婦雖是外邦人,文化種族和婆家相異,但和婆婆拿俄米卻處得不錯,感情相當融洽。

 不幸的事總是接二連三,拿俄米兩個兒子居然也相繼去世。在異鄉中,拿俄米帶著兩個寡媳,沒有傳宗接代的子嗣,也沒有男性親戚可以投靠,好像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難怪當她一聽到猶大地飢荒,已被耶和華解除時,便興起返鄉的希望,而且馬上帶著兩個兒媳上路。在途中,她又想到外邦女子在猶大其實並不受歡迎,加上兩個媳婦都還年輕,若回到娘家,也許還有改嫁的機會。於是,她便對兩個兒媳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像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願耶和華使你們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路得記一章8-9節)
無夫無子 未來失了指望
 拿俄米說完,便和她們一一親嘴。弄得兩個媳婦都哭了,嚅囁著要跟婆婆回猶大地。拿俄米雖然很感動,但心裡卻更清楚,若這兩人都跟她回去,她們未來就全沒指望了。

 所以拿俄米清清楚楚地為她們分析:「我女兒們哪,回去吧!為何要跟我去呢?我還能生子作你們的丈夫嗎?我女兒們哪,回去吧!我年紀老邁,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說我還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們豈能等著他們長大呢?你們豈能等著他們不嫁別人呢?」(路得記一章11-13節)
 拿俄米指出以色列寡婦與亡夫兄弟結婚的習俗,對她們已不適用了。又哭著說:「我女兒們哪,不要這樣,我為你們的緣故甚是愁苦,因為耶和華伸手攻擊我」(路得記一章13節)。這番話打動了小媳婦俄珥巴,想想於情於理,她離開婆婆留在摩押地,誰都無話可說。於是帶著淚,俄珥巴與婆婆親嘴,也和路得道別了。

 但路得卻有不同於一般情理的想法。雖然無夫無子,對當代女人來說是最糟糕的命運。但她心中牽掛的,卻不是追求自己後半生的幸福,而是照顧和她已有十年感情的婆婆。

 要換任何一個女人,此時可能都會想,帶著婆婆比帶著拖油瓶還要改嫁不易。但路得的選擇,顯然完全出於無私。堅決地,她說出那後來被傳頌千古的一席情話:
 「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裏死,我也在那裏死,也葬在那裏,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路得記一章16-17節)。

 這段話說得十分壯烈,也很淒美,現代婚禮中常被用來作為婚禮的誓言。然而當初,路得卻是對著婆婆說出這段愛的誓言。如此強悍的愛,誰能抵擋呢?果然,拿俄米讓步了,路得得以隨著婆婆回到猶大地。

堅定的信心告白
 這選擇可說定了路得的終生。但路得的選擇,卻遠遠超過選擇一個跟隨一生的「人」,她還選擇了一生跟隨的「神」。當小媳婦俄珥巴選擇回摩押地時,其實她也是選擇回去拜她摩押的神,「看哪,你嫂子已經回她本國和她所拜的神那裏去了」(路得記一章15節)。而路得選擇跟隨以色列婆婆拿俄米,就是選擇了耶和華神,「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路得記一章16節)。這是路得的一番堅定的信心告白。

 不禁讓人興起疑問:要怎樣一種關係,才能有這樣深層的影響力?可以讓一個人離鄉背井,天涯海角不棄相隨?而且對對方的價值觀、信仰、和文化等,通通一概認同和接收?這已不只是出於人道義務的範圍了。可以想像拿俄米在這十年姻親生活裡,想必是為上帝作了美好見證,使路得認識到摩押的神使人敗壞,以色列的耶和華神,才是拯救的真神!

 於是,路得「生是以色列人,死是以色列鬼」,跟隨拿俄米,一路走了五十哩路回到猶大的伯利恆。

 當她們走在鄉間時,拿俄米因已離鄉十年,形容落魄憔悴,滿面風霜。路遇鄉里,對面相見不相識,個個驚奇地問:「是妳麼?是拿俄米麼?」
勤奮拾穗 養活婆婆和自己
 拿俄米不禁悲從中來,忍不住對這些故舊感嘆地細說從前,說她怎樣「滿滿地出去,又空空地回來」。然後叫這些老朋友自此不要再叫她「拿俄米」,因為拿俄米是「甜」的意思。要叫她「瑪拉」,就是「苦」的意思。

 此時,站在一邊的路得,一人不識。雖然與拿俄米遭遇相同,也遭喪夫無子之痛,但她異鄉人的身分,連訴苦的對象也無。她發現自己的選擇,還包括要辛苦地打入一個古老又封閉的文化。但她沒有一句叫苦。

 是時,正是春天麥子收成的季節。路得觀察到當地婦女有到田裡拾穗的風俗。這是以色列財主為窮苦人家或寡婦,刻意留下的零頭落穗,是當時民間的一個善良救濟習俗。

 路得是個實際的女子,當拿俄米只看到生命中的問題時,她卻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機會。她看到拾穗,會是養活婆婆和自己的機會。

 因此她向婆婆報備:「容我往田間去,我蒙誰的恩,就在誰的身後拾取麥穗。」語氣中沒有無奈,只有感恩。拿俄米說:「女兒啊,你只管去」(路得記二章2節)。

 次日一大早,路得去到田間,請工人讓她參與拾穗。她去的田,恰好是拿俄米夫家的一個親戚,大財主波阿斯的田。大半天裡,她除了在屋裡坐一會兒,都在烈日下不停地工作,盼能拾夠婆婆和她倆人的份量。(待續)(作者從事文字事奉十九年,南加富樂神學院畢業,現為全時間文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