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釋經學的定義(4-4)多重與單一涵義的解經


2006-07-29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蔡麗貞】   
聖經作者所講的話,只有一個意思,或是可以有好幾個意思﹖究竟人與人溝通是只有單純的一種意思,或是有可能話中有話,絃外之音,另有所指﹖
 從初代教會開始,就有學者提倡多重(multiple sense)解經,例如俄利根的三重解經。中世紀時教會流行四重涵義(fourfold sense)解經,甚至更離譜的還有七重、十五重解經,認為經文每個字、每句話都有四個涵義。本書稍後在中世紀那章會介紹四重解經,那是當時教會流行的模式,是每一個傳道人都必須接受的操練。

單一涵義的困境
 路德也是受過中世紀四重解經的訓練,但到後來發現四重解經的錯謬,乃提出「單一涵義」(One ngle Meaning)的解經口號,認為經文應該只有一個合法的意義。這是馬丁路德為釋經學所作的一個偉大貢獻。
 宗教改革時期,路德也曾提過另一個偉大的口號,那就是「人人皆祭司」,主張人人可以直接來到上帝面前禱告、認罪、為萬人代求,人人也可直接自由領受神的話,不像天主教徒需倚靠神職人員認罪告解或領受神的話。這是路德在教會歷史上一個非凡的貢獻。

人人皆祭司的麻煩
 但是「人人皆祭司」這個口號也給教會帶來極大的麻煩。基督教的宗派現象,就是出自「人人皆祭司」的理念。既然每個人都能從神得到直接的啟示,當教會領袖彼此之間有不同領受時,大家互不相讓,教會內部解經的歧異性就相對地增加。

 馬丁路德一方面主張單一合法的解經,另一方面又主張人人可以自由領受經文所給予的亮光,似乎又回到多重解經的局面。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程度的矛盾與張力。

 不同的宗派對同一節經文的解釋時有差距,卻都說是在聖靈的光照之下領受的,如何判斷何者才是聖靈的原意﹖各種有學術份量、水準的聖經註釋書,對同一節經文也常會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它們都是鼎鼎大名的學者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出來的成果,但究竟哪一個答案才是聖靈的原意呢﹖這是解經者通常面對的難題。

沒有答案的答案
 筆者認為,凡是按著正確、嚴謹的釋經原則所導出的答案,都有可能是正確的,只是我們仍不知何者才是聖經作者的原意。不同的解釋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用不同的角度來思想、欣賞神豐富的啟示,也能幫助我們擴張眼光、心胸,不去排斥與自己不同的解釋,而試著學習欣賞一些優良、出色的解經。

 只要是根據嚴謹的解經原則所得出的結論,都有可能是作者的原意,都應當被尊重。這樣的答案有點像廢話,但其實正確的答案,常呈現模稜兩可的弔詭現象,讓我們不至步入極端的絕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