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初代教會的解經(7)靈意解經示範


2006-09-30基督教論壇

  【作者:蔡麗貞】   
詩篇三篇5節﹕「我躺下睡覺,我醒著,耶和華都保佑我」,與詩篇四篇8節﹕「我必安然躺下睡覺,因為獨有你耶和華使我安然居住」。

 這緊接續的兩篇詩篇都提到「睡覺」,根據拉比在篇首加注的背景解釋,是大衛在逃難時的禱告文。

 字面經解第一原則是尊重經文原先創作的背景,這是為什麼字面解經又稱為「歷史文化的解經」。

 詩人為什麼在這裡要兩次提及大衛睡覺呢﹖按照字面直接的領受,最自然的解釋就是﹕大衛相信上帝會保佑他,所以能安然入睡。一個在逃難﹑生命危在旦夕的人,心中一定忐忑不安,經常會失眠,但是大衛居然可以「安然躺下睡覺」,可見他對上帝堅定的信心,即使在他被敵人追殺時,他仍相信上帝會救他脫離苦難。

 大衛因著信,心裡得享安息,這是字面解經,同時也帶出了屬靈的涵義,兼具應用與信息。

詩篇是耶穌的禱告
 亞歷山太的偉大學者對此另有玄奧﹑深度的解釋。奧古斯丁說﹕「哪個糊塗蟲,居然相信先知(按﹕指詩篇作者)的睡覺﹑醒來是大事﹖﹗」俄利根與奧古斯丁都認為「我躺下睡覺」的「我」是代表耶穌基督。

 這是中世紀一千多年歷史的主流解釋,教會習慣把詩篇解釋作耶穌基督的禱告,認為詩人是代表耶穌基督作禱告,解經家因此能從詩篇裡找到許多有關耶穌基督的生平事蹟。

 既然詩篇都是在預告耶穌基督,那麼,『躺下睡覺』就是指耶穌基督死了﹑葬了﹔『我醒著』則代表他復活了。所以詩篇三﹑四篇是預告一個基督教偉大的屬靈信息﹕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

 此即筆者所謂的﹕亞歷山太學派能夠在舊約最不可能的段落裡,找到基督教的意義。

 這兩篇詩篇分明是紀念大衛在苦難中經歷上帝的救贖而寫作的,居然可以連線到耶穌基督的身上,而且還可以把他受死與復活的意義發掘出來。

見樹不見林
 靈意解經有一個共通現象,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同一段經文在不同解經家的手中,可以產生無數的變化,個個想像力豐富,幾乎已到稀奇古怪﹑荒誕胡鬧的地步。

 兩千年的歷史中,教會始終集中火力在對付異端,卻沒有對付內部這些胡亂解經的人,而且還同情﹑尊敬他們,主要原因是靈意解經能帶出的屬靈信息,造就了教會的信徒,而的確也有不少人得著了幫助。

 問題是,雖然靈意解經家所教導的都出自聖經,所傳講的信息也能造就教會,但卻不是那一段經文原本要傳達的,因此在解經上仍然是錯誤的示範。

 追溯當初靈意解經的原由,其動機實在也是出於善意,他門堅信舊約是給基督教會的文獻,面對當時不少人認為舊約的神很殘忍,而且某些經文也確實有表面的衝突,靈意解經就是為這些爭議性經文找下台階。動機雖非惡意,卻給後來的教會帶來不少麻煩。

 靈意解經家在解釋耶穌的比喻時,最大的缺點就是細膩地為比喻的細節找替換意義,卻不注意上下文的文脈及其整體的重點。他們幾乎全然不理會耶穌在這些比喻中,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信息,可說是捨本逐末,忽略了大方向,卻在小地方鑽牛角尖。

亞當的喻表
 路加十章25-37節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也是靈意解經互顯神通的著名例證,俄利根與奧古斯丁都曾互別苗頭,大體上兩人的解釋大同小異,都在歷史中膾炙人口,被津津樂道。

 旅行者代表人類的始祖亞當,所以他可以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這人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耶路撒冷」代表伊甸園,「下到」耶利哥指人類的墮落,「耶利哥」是指世界(奧古斯丁解釋為人類墮落後的必朽壞的身體)。遇到強盜代表人受到撒但的攻擊﹔而旅行者被強盜打個半死,則代表人類被罪惡控制的可憐光景(人性的肉身死了,靈或魂卻活著)。

 這時路上來了幾個人,先是祭司要到聖殿去主持崇拜或獻祭禮,他匆匆忙忙地趕路,看到這個奄奄一息的人,心想﹕萬一這人死了,碰到他就屬不潔淨,今天就不能事奉上帝了,利未人在我後面,就由他處理吧﹗因此,祭司看他一眼,就從旁邊繞過去了。

 利未人也是要到聖殿去幫助祭司主持聖事,他想﹕祭司走在我前面,他並沒停下來,直接繞過去,我看聖殿的服事較重要,還是快趕路吧﹗結果兩位神職人員都沒有幫助受傷者。

店主非保羅莫屬
 終於來了一個好撒瑪利亞人,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好撒瑪利亞人」想當然爾是代表耶穌,不但上前為他裹傷,而且把他扶到客棧﹔「客店」代表教會(耶穌基督把他的子民帶到教會照顧)。這個撒瑪利亞人也有事情要辦理,不能久留,就拿出兩錢銀子交給店主。

 俄利根說「兩錢銀子」代表耶穌基督留給教會的兩個寶貝﹕聖父與聖子(他顯然忽略了聖靈)﹔或新﹑舊約聖經﹔或神給教會的兩大誡命﹕愛神,並愛人如己。奧古斯丁則認為「兩錢銀子」是代表神所賜下的今世與來生的應許。

 俄利根與奧古斯丁都未忽略末了的一個細節﹕「客棧的店主」非保羅莫屬。

 靈意解經就是如此這般的套用,因人而異,沒有一定的答案。他們都注意到比喻的細節,但是卻沒有指出耶穌講這個比喻的目的,以及要教導我們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