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初代教會的解經(8)字面解經的示範


2006-10-07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蔡麗貞】   
讓我們用字面解經法走一遍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做什麼」承受永生
 教會用好撒瑪利亞人這段經文查經或講道,題目或主旨通常是:「誰是我們的鄰舍?」、「愛鄰舍如同自己」、愛人如己」。追根究柢,耶穌講這個比喻的主旨,是為了回答「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的問題(路加十章25節)。

 若這個比喻教導我們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幫助別人就能得永生,那麼基督教的福音豈還有容身之地?佛教徒不也教導人要愛鄰舍,慈濟功德會社會關懷不比基督教會遜色,如果愛鄰舍就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基督甚至不需要降生,有舊約的律法就夠了。

 律法師真的不知道誰是他的鄰舍嗎?在這裡的「鄰舍」是什麼意思?29節的「鄰舍」與36節「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的「鄰舍」的意思相同嗎?

有愛才是好鄰舍
 律法師問了一個當時猶太拉比常問的問題:「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因此講述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指出需要他幫助的人就是他的鄰舍。故事中的祭司、利未人看見路上有人快死了,卻塞住憐憫的心,無動於衷;倒是那個好撒瑪利亞人,示範了愛的行動,成了那可憐人的好鄰舍。

 有愛的內涵才是成為好鄰舍的條件,耶穌這個比喻是很諷刺的,律法師似乎應該反過來問:「我可以成為誰的好鄰舍」?

人的無能為力
 關於怎樣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問:「律法上寫的是甚麼?」律法師立刻回答:「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些文士、律法師等猶太知識分子,都很會背誦舊約經文。律法師其實早就知道答案是愛,可是他徒有知識,卻行不出來。

 耶穌這個比喻的第二個諷刺的地方,就是要點出律法的功能只讓人認識自己的無能為力。人不遵守誡命的原因,不在於不明白律法的指示,而是行不出律法的要求。

 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在關懷社會、愛鄰舍如同自己;它是一篇福音信息,指出舊約的律法沒有使人行善的功能。律法唯一的功能就是定罪,人沒有辦法靠著遵行律法來得救;律法的精意就是愛,但人甚至沒有辦法靠愛人而得救。一切想要靠著自己做什麼來承受永生的努力,都是徒然的。

好撒瑪利亞人是誰
 這個故事並無意告訴我們好撒瑪利亞人是誰?靈意解經家都認為好撒瑪利亞人是耶穌,如果按照律法師問的問題:「如何才能夠承受永生?」這個重點來看,故事中的好撒瑪利亞人的確應該就是耶穌。因為符合整本聖經的福音信息,而耶穌就是神所預備的救恩。此論點有兩個支持的證據:
耶穌動了慈心
 第一個證據是經文本身使用的的鑰字。33節:「唯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動了慈心」這個字是整個比喻的關鍵字眼。這個動詞在在馬太、馬可、路加等福音書裡面,只用在耶穌或等同上帝的角色上,有時翻譯成「憐憫」。

 例如,馬太九章36節:「耶穌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在浪子的故事裡,父親遠遠的看見孩子回來了,就動了慈心;好撒瑪利亞人也動了慈心,從他身上正散發出耶穌基督愛的光芒。

照著去行
 第二個證據是從神學教義考量。針對律法師所問的問題:「我該做甚麼,才能夠承受永生?」。37節:「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按照福音的真理,我們要先相信耶穌、愛耶穌,然後照著耶穌所行的去做,才能得著永生。

 能照著去做的前提是已經相信耶穌了,因此那個憐憫人、有好榜樣的好撒瑪利亞人就是耶穌。

 這個比喻的第三個震撼處在於猶太宗教人士所做不到的,竟然由他們所敵視的撒瑪利亞人來示範,令律法師極為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