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浪子歸家


1998-02-08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周學信文/曹明星譯】   
罪惡與疾病的關聯性,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我們常在他人背後論斷別人的重病是出於神的審判,甚至莫名地責備愛滋病患,說他們患病是因為神的懲罰。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疾病就是犯罪的結果,是神公義的彰顯。

天父如浪子的慈父 不過主耶穌基督從不這樣看待罪惡。基督耶穌在聖經中說了許多喻道故事,故事完整地告訴我們:神不是那個樣子。神不是那個不斷用疾病懲罰人的神。浪子歸家的故事尤其闡明了神的慈悲面,天父就像浪子的慈父,衪給我們完全的自由,讓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衪總是在等我們歸家。只需我們對著天父移動一步,衪立即跑上前來,用衪愛的雙臂擁抱我們。

 彼得堡的隱士園博物館錄製了一個電視節目,並預備在節目中向觀眾介紹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特偉大的畫作:「浪子歸家」,但盧雲病逝於赴聖彼得堡途中,並未完成錄製。

 林布蘭特這幅畫不但是件偉大的藝術品,也深深地撼動許多心靈。畫面上浪子剃光了頭髮,依偎在父親的胸前,父親的手溫柔堅定地放在浪子的肩膀上。

林布蘭特的「歸家」
 我們應當記得,在十七世紀,宗教畫已不再熱門,畫家多以人物肖像畫為題材。因此,林布蘭特畫這幅畫的動機可能不是為了營生。林布蘭特在晚年完成浪子歸家整幅畫作,因為生活奢侈無度,林布蘭特晚景淒涼,在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林布蘭特當時也正在「歸家」。歷經現實生活的打擊,人生的起伏,林布蘭特回過頭來,走向天父愛的懷抱,這幅畫帶我們進到喻道故事的中心,也是福音的中心—愛。

 浪子的父親每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來站在家門口,思念張望,等待浪子的歸回。其實,浪子歸家的動機並不單純,也不高貴,他歸回並不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歉疚,而是因為他發現在父親家中比與豬在一起要強得太多。因此他想好認錯悔改的台詞,然後起身回家。

浪子離家還遠,父親就看見他。父親動了慈心,跑過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歡迎他回家。這讓我們明白,浪子在他說出懺悔辭以前,父親早就赦免了,這種在兒子認錯悔改之前就已先赦罪的性情,就是我們天父的心情。

存心饒恕、等待回轉
 不過故事到這兒並沒有結束。這時辛苦工作的大兒子從外面回來,向父親抱怨這個看來十分不公平的待遇,父親耐心地在外面(並不是在歡宴會裏)向大兒子解說緣由。這種與局外人站在一塊兒,並存心饒恕別人抱怨的性情,也正是我們天父的心懷。

 「饒恕」在認罪之前就已經成立、存在了,我們的懊悔與認罪並不能生出、也不能贏得神的饒恕。真理是:神慈愛的饒恕早已在那裡,衪正等待我們回轉過來接受衪的饒恕。

 因此,悔改是件何等喜悅的事情,我們只要轉向神,承認我們的過錯,神必向我們表明衪已饒恕我們。在這中間,我們全然沒有懼怕,絲毫沒有恐懼懲罰的陰影。更不可置信的是,不論我們幾度離家,拿了父親的遺產遠走他鄉,我們永遠不能改變神對我們的赦免,也永遠無法逃脫衪的大愛。有一天,我們終於仍然會「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