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沙漠中的一粒麥子

周學信/文   曹明星/譯



1995-12-17
十九世紀末法國基督徒傅科德力行靈修神學,並服事撒哈拉沙漠貧窮的吐爾哈克遊牧民族有十五年之久。十九世紀末法國出現了一位長住北非撒哈拉沙漠的傅科德(CharlesdeFoucauld1858-1916),他一生在貧窮人中工作,並力行靈修神學。浪子回頭傅科德於一八五八年出生在法國史特拉斯堡,六歲失怙,由祖父撫養長大,成年後,進入軍校就讀。平日生活放縱荒誕,以致罹患疾病而不得不遠離昔日淫蕩的生活。後來,他對地理科學產生興趣,隻身到摩洛哥從事地理探險,採集了不少寶貴的標本、石頭等。一八八五年傅科德重返巴黎,法國國家地理學會因他的卓越探險成果,頒給他一面金質獎章。這時,傅科德開始渴慕真神,試圖從聖經中找尋真理,他遇到恩師胡佛林(AbbeHuvelin),胡氏引導傅科德認罪、悔改;受洗後並領用聖餐。從此,傅科德生命煥然一新,耶穌成為他生命之主。信主後,傅科德有三年在以色列的拿撒勒一家財力窘迫的修道院擔任打雜工人。最後,他甚至遷入北非的沙漠(當時的法屬撒哈拉沙漠),十五年之久服事沙漠中信奉回教的吐爾哈克遊牧民族(Tuoregs)。沙漠中服事主傅科德將法國寄來的的奉獻為吐爾哈克人購買糧食,或用此做為釋放奴隸的贖金;幫助化解遊牧民族不同支派酋長間的紛爭衝突,並照顧貧窮人與沙漠中的過客。他又編纂吐爾哈克字典、文法,並把聖經譯成吐爾哈克文。一九一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為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吐爾哈兄人誤殺了傅科德,傅科德就此長眠撒哈拉沙漠。靈修神學在傅科德給朋友的信中,他勸勉朋友說:“要常常祈禱。在戀愛中,我們總渴望與所愛的情人談話,注視著他;祈禱也是這樣,我們注目著耶穌,向祂傾訴我們的愛情,俯伏在祂面前。告訴祂,我們願意為祂而活,為祂捨命。”傅科德在拿撒勒的修道院工作期間,他在日記上寫著:“今日並未做任何事情,花了十五個小時在主前祈禱,心中充滿著對主的傾慕。”傅科德寫信給朋友說:“每日你一定要挪出時間讀幾行聖經。藉著不斷的讀經、默想,讓聖靈在心裡自由運行,讓耶穌的話語、耶穌的行為在我們?心深處留下痕跡。”微小的真義在傅科德過世廿多年之後,這顆“沙漠的麥子”結出許多豐碩的子粒。於一九三三年,伏爾姆(ReneVoillaurne)在撒哈拉沙漠創辦“微小弟兄會”(LittleBrotherofTears)。取名“微小”是?明他們完全以信心依賴神的供應,也表明他們認同窮苦者與他們一同生活的卑微情況。同時,也有“微小姊妹會”的成立。目前這些弟兄姊妹居住在全世界最貧窮的地區,有些在貧窮的國家,有些在富有國家的貧困角落默默地服事貧困著,宣揚基督福音。(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