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在沙漠中

◎周學信/文曹明星/譯

1998-07-26
幾年前我到聖地旅遊,攀登西乃山,並在西乃沙漠旅行。沙漠對我有種說不出的魅力,靜悄悄地吸引著我。沙漠的靜謐至今仍令我難忘。雖然我明白若真實地住在沙漠,一切將不會那麼浪漫,但我衷心喜愛沙漠的單純與至靜。
的確,沙漠是個不毛之地,不宜人居住,只有野獸居住在其中。沙漠晝夜的溫差極大,晝熱夜冷,人們只願意穿過沙漠,而不願意住在沙漠。然而沙漠不只是一個地理現象,一個區域,有其屬靈的意義:神曾在沙漠向人啟示祂自己,當時人在沙漠飄流,一無所靠,只能倚靠神。沙漠剝奪了人,更煉淨人。
舊約聖經裡,沙漠或是曠野的飄流是個苦樂參半的經驗。某方面來看,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家的埃及,走向應許之地。但在曠野裡,他們悖逆神,拜偶像,開始了民族性的偶像崇拜。詩篇九十五篇記載,那時以色列民“硬著心”並“試探”耶和華,因此神厭煩那世代四十年之久,沙漠成為以色列民受考驗之地。
雖然如此,沙漠(曠野)的經驗也是個活生生的,對靈性有幫助的經驗。如果西乃之約比作一種婚約,耶和華先主動地與以色列民立約,使其成為一個國家,那麼曠野的經驗就是婚約以後的蜜月之旅。摩西在申命記卅二章10—12節作歌說:“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這樣,耶和華獨自引導他,並無外邦神與他同在。
”耶利米書二章2節,神對以色列說:“你幼年的恩愛,婚姻的愛情,你怎樣在曠野,在未曾耕種之地跟隨我,我都記得。”以色列的這份堅貞與日後他們在迦南地對神的不貞潔有強烈的對比。在何西阿書,我們發現先知期望百姓在“這地居住”多年後可以重返沙漠,重溫他們列祖以前的經驗。何西阿書二章14—15節,耶和華對以色列說:“後來我必勸導他,領他到曠野,對他說安慰的話,他從那裡出來,我必賜他葡萄園,又賜他亞割谷作為指望的門,他必在那裡應聲,與幼年的日子一樣,與從埃及地上來的時候相同。”
就這個戲劇性的意象來看,這有如神與人的關係。而人一直都有一種遠離世界,尋求與神直接溝通的經驗。在許多宗教裡面我們都會看到這種隱退、苦修的源頭。我猜想每個人都有尋求神的意念,不論他曾花多麼長、或是多麼短的時間來沉思默想。施洗約翰在沙漠中吃蝗蟲野蜜,宣揚彌賽亞的來到;耶穌在曠野受試探“四十晝夜”;保羅信主後,退隱到阿拉伯曠野(或許幾年之久),為了預備他日後到地中海世界的宣教工作。
當然,在退隱與參與之間存在著一股張力。我們需要與神垂直的關係,也需要與人水平的關係。沙漠在呼喚我們,但社會也需要我們積極地參與並改變它,向它傳福音。不知道我們是不是常常否認這個張力的兩面性,以至於我們?不退隱也不參與。
但此刻我並不想檢視這股張力,我關懷的是,我們是否能聽見沙漠的呼聲?我們這一群“為事工所困”的基督徒,每日東奔西跑筋疲力竭,或許我們需要再次探索已為我們忘記的沙漠的廣大深遠與寧靜沉潛。或許我們今日的希望不是在於更多的活動、事工與聚會,而是去到沙漠,再次聽見先知何西阿所說的那個“愛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