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福音派的妄想狂

周學信/文    曹明星/譯

1998-03-01基督教論壇報
台灣的敦會有不少的毛病,“妄想狂”就是其一。
甚麼是妄想狂?字典的定義是:“一種極端強烈的恐懼與懷疑,特別是事出無因的害怕感。”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毛病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彷彿若沒有對手、敵人,教會就無法生存下去。我們好像有一種貪得無饜的好戰欲望,喜歡長期生活在懼怕裡。
其實,妄想狂不只是現今教會的問題,在西元四世紀以前,教會一直是個受迫害的小群體。雖然後來局勢已經?生很大的改變,君士坦丁大帝宣佈基督敦為國敦,教會依然覺得四周有敵人虎視耽耽。
當時教會外的敵人已漸少,教會內的敵人反倒多了起來。
異端份子及分裂主義者變成教會新的威脅,教會開始愈來愈嚴謹,並且開始緊抓住教義的界線,而修道院運動則將屬靈戰場的中心轉移到心理學層面。
羅馬帝國崩潰變成一齣大戲,喚醒了人們對政治衰敗、滅亡的了解。而伊斯蘭敦的興起更顯出基督教十字軍東征是個曠日廢時、毫無功效的戰役。
宗教改革時期,基督徒認為仇敵有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兩種,換言之,無一處沒有仇敵。當時的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雖然瞭解神是“堅固保障”,但也認為“群魔環繞我身,向我盡量侵凌”。
都是撒但的攻擊?




基督徒一定要用“爭戰”、“衝突”等等意象來描述信仰嗎?

或許有人會反駁:“這樣描述不是很好嗎?”使徒保羅不也常常這麼說嗎?”的確,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六章使用了神的“全副軍裝”這個意象。但保羅豈不更多地引用和平的意象,來描繪基督徒的生活嗎?例如賽跑、栽種等。而且,耶穌基督在祂的教導裡也難得運用軍事的意象。或許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暴力、爭戰的環境裏,我們早已習慣地運用軍事的意象,而這些充滿爭戰、衝突的意象,竟成為我們基督徒的次文化特徵。
我們要謹慎於自己的言語、態度,免得落入一種基督教“麥卡錫主義”,不自覺地懷疑每一棵樹背後都躲著一個敵人。麥卡錫是五○年代美國很有影響力的參議員,當時他揮舞著“打倒共產主義”的旗幟,將所有反對他的人都貼上共產黨員的標籤,造成一種對代表共產主義之紅色的恐懼心理,不幸的是竟有許多人支持麥卡錫的妄想狂。
在台灣的基督徒有許多敵人要面對,當然撒但是我們的頭號敵人,必須全力抵擋。但我們也常常把政治界、自然界,甚至個人的災難,都歸咎於撒但的攻擊。
瞭解與愛才是上策
雖然共產主義已瓦解了,我們仍將它當作潛在的一大威脅。當中國共產黨用台海作為飛彈試射的靶場時,教會界更是一片恐慌。除此以外,我們還有佛教、民間信仰、新世紀運動等對手。
不論我們遇見的是甚麼模樣的敵人,恐懼絕不是對付敵人的好方法。因為非理性的懼怕與妄想只會使我們癱瘓,使我們失去防禦能力。並且,妄想對我們預估敵人的實力也會產生誤導,它使我們產生魔鬼化對方的傾向,甚至化除我們抵禦的能力。
比較健康的方法是了解敵人、防制他們,進而擊退他們。但是我們不容易這麼健康地面對敵人,反倒容易在敵人面前心虛、害怕,彷彿中了魔般不能控制自己。
敵人究竟是持不同主張的信徒,還是教會外的非信徒?我們爭戰的對象究竟是什麼呢?另外,我們究竟是否真的想了解敵人呢?一方面,“了解”是個苦差事,需要謙虛認真地下功夫;同時,“了解”才會使我們把人們視為耶穌基督所看重的珍寶,是祂願意為之捨命、死在十字架上的對象。我們至終會發現,原來這些人需要我們去愛,他們並不是黑影幢幢下威脅我們的鬼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