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失敗的價值

周學信/文    曹明星/譯

1998-04-12基督教論壇報
有人說:“我們遇見神不是在我們自己的能力中,而是在我們的傷痕裡。”這句話對我們這個崇尚成功、充滿競爭的世界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
舊約人物常處失敗
我們早已習慣,成長與表現是人所有的一切,失敗根本是沒有人要接受的一件事。我們總是把失敗與羞辱、可恥連在一塊兒。因此我們極度恐懼失敗,卻汲汲於爭取成功,積極投入競爭,我們完全不了解失敗、被擊倒其實可能成?希望與救贖的起頭。
不可思議地,舊約聖經充滿了失敗的例子。舊約的人物似乎經常處在失敗的劣勢,而以色列整個民族的失敗尤其令人怵目驚心。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四十年,這個經歷嚴肅地提醒後來的世代要謙卑下來,要順服神。(參民數記十四章、哥林多前書十七章)
兩千年來,教會一直使用“曠野”或“沙漠”來描述人內心的某種狀況。乾渴、孤單、混亂、不定,甚而絕望,我們每一個人不時都會有這種沙漠的經歷。
有時我們的失敗可以用曠野來呈現。在其中我們覺得孤立、痛苦、憤怒、紛亂、忿恨。頓時,我們喪失了自我價值,失去了能力,落入沒有尊嚴、徹底失望的深淵;一些看不見希望與出路的失敗者,最後甚至以自殺結束一切。
曠野的失敗變突破
躲避失敗比面對失敗容易。唯有那些有勇氣的人才敢承認自己的失敗,敢於向別人承認自己的有限與脆弱。
然而人的有限與脆弱又是一件令人驚恐的事情。因為在這當中,有時候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會輕易地利用、操縱、左右、嘲弄我們。所以我們更加謹慎地戴牢我們的面具,絕對不讓別人看見我們的眼淚、我們的傷痛。我們只希望眼前的難處可以快快過去,我們可以全身而退。就這樣,我們不斷在曠野中漂流,心中充滿了幻滅與痛苦,前途似乎沒有什麼希望。
曠野不是個舒適的環境,它對我們缺乏吸引力。在曠野裡,我們必須痛苦地面對自己的無助。在那裡,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能,我們什麼都不能改變。
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四十日在那裡禁食,他面對撒但的試探,如同他祖先以色列人在曠野裡漂流四十年的情形一樣。
藉著耶穌的這個曠野中的經歷,耶穌開始將以色列民族的悲慘記憶轉化成為希望與救贖。這時,曠野變成了神施行奇妙大工之處,因著神,曠野的失敗變成突破,失敗變成赦免、醫治與希望。如同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說:“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像玫瑰開花…在曠野必有水發出,在沙漠必有河湧流。”(以賽亞書卅五章1、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