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1基督教論壇報
因為李安的《色,戒》又得獎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所以覺得下筆撰述這篇評論,感覺好像《斷背山》影評的續集。
當然,姑且不論最近諸如像是《斷背山》、《天邊一朵雲》、《色,戒》…,這類屬於情色藝術電影類型,且發表會極具社會爭議的影片;甚或無關一些傑出華人以致其他外籍擅長處理情慾議題的知名導演,總覺得好像目前的得獎風向,只要是這些國際知名創作者,膽敢挑選「顛覆傳統,挑戰界限」的麻辣議題,加上守門評審們在不顧社會教育責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放任道德尺度的開放。
社會教育守門功能已死?
由此現象觀之,不禁叫人感到擔憂的是,是否只要「藝(知名度與藝術造詣成就)夠高」,「人(創作者處理題材)夠膽大」,加上評審們審視作品時,只需注視作品的「藝術價值」,而不需顧及該作品在挑選題材文本的後設意義,甚至作品發表後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後座力。
由此可見,顯然當「媒體尺度、言論尺度、道德尺度…」等框架界限不斷拉大,且大到快要沒有邊界的「後結構主義」今天。頓時背脊乍寒全身難忍哆嗦寒顫,試問社會教育守門功能已死?
記得以前在藝研所唸書時,曾經跨系選修國寶級大師許坤成教授的課。永遠記得課程中,老師是這樣告訴我們這些從事藝術創作的研究生:「其實,一個藝術創作者生命中的抽象激情,係透過上帝給他特有過人的具象化恩賜。這個恩賜,可能是文字、演說、肢體、樂器、歌唱、畫筆、工藝、建築、攝影、影視…等形式。
同理藝術創作心情與壓力
以致這些才氣過人的藝術家們,便藉由上帝賜給他們表達具象化的形式,做為一種創作的媒介。且在運用這些創作媒介所嘗試欲將潛在抽象的生命激情,透過具象表達的藝術形式,藉由作品試圖喚起欣賞者與創作者所共有的那份,上帝給人生命的激情與心靈交會…」。
偉大的電影藝術大師
但是,若從一個藝術創作者面對自身的創作理想,難免可能箇中仍舊交雜著太多太多,必須考量「閱聽人的喜好、片商是否願意投資、是否迎合評審口味、市場接受程度…」等種種變數時。
想必恐怕那個當年以拍攝「父親三部曲」發跡,且在《理性與感性》、《冰風暴》、《臥虎藏龍》等精彩作品,步步奠定人生事業崇高地位的李安,當他在面臨人生藝術創作「投石問路」的尋巷覓弄之間,直到自從透過「From《斷背山》To《色,戒》,連續幾部後勁十足的勁辣作品,從此即或可能讓他面臨作品問世後,引來「毀譽參半」的社會教育評價。
然而,但在種種事業成就與代表國家民族驕傲光環的「功過相抵」下,那些作品原本可能帶給社會教育教育精神的負面後座力,儼然早被忽視。
應驗了當年法國社會學家哥德里耶當年研究的「偉人」論述,近來媒體與大眾共同塑造出諸如王建民、朱木炎、陳詩欣、李安…等,一系列台灣之光的造神運動。而正當大家把這些人當作「金牛犢」膜拜的此刻,恐怕早就把可能「電影文本」有毒一事,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站上全世界的屋頂
周華健《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一曲唱道:「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只怕全世界同時都下雨,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一種無處躲雨的恐懼,一種失去你的心情…」。
李安如今站在全世界屋頂的心情,箇中可能存在著太多太多,當事人站在世界屋頂不為人知的恐懼與迷惘。
這樣的恐懼與迷惘,顯然無論是李安,甚至其他爬上屋頂的藝壇人士,所謂「金獎魔咒效應」的將相帝后,或是各行各業的偉人們,都將體驗的。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言廿九章18節)。
人往高處爬,本是天經地義。但是,一個真的站在全世界屋頂的人,若是沒有雲柱、火柱般的前導繼續為他引路帶領﹔若不能敬虔如許多偉大的聖徒,不時謙卑定睛仰望尋求天意而非己意﹔若是活著沒有異象,其結果輕者迷惘,重者則放肆。
這等「太陽下無新事」的人生劇本,不難料想即或這等人的藝再高,人再膽大…最終的終局,恐怕輕者未必自身一生蒙福,重者未必榮神益人。
當然,姑且不論最近諸如像是《斷背山》、《天邊一朵雲》、《色,戒》…,這類屬於情色藝術電影類型,且發表會極具社會爭議的影片;甚或無關一些傑出華人以致其他外籍擅長處理情慾議題的知名導演,總覺得好像目前的得獎風向,只要是這些國際知名創作者,膽敢挑選「顛覆傳統,挑戰界限」的麻辣議題,加上守門評審們在不顧社會教育責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放任道德尺度的開放。
社會教育守門功能已死?
由此現象觀之,不禁叫人感到擔憂的是,是否只要「藝(知名度與藝術造詣成就)夠高」,「人(創作者處理題材)夠膽大」,加上評審們審視作品時,只需注視作品的「藝術價值」,而不需顧及該作品在挑選題材文本的後設意義,甚至作品發表後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後座力。
由此可見,顯然當「媒體尺度、言論尺度、道德尺度…」等框架界限不斷拉大,且大到快要沒有邊界的「後結構主義」今天。頓時背脊乍寒全身難忍哆嗦寒顫,試問社會教育守門功能已死?
記得以前在藝研所唸書時,曾經跨系選修國寶級大師許坤成教授的課。永遠記得課程中,老師是這樣告訴我們這些從事藝術創作的研究生:「其實,一個藝術創作者生命中的抽象激情,係透過上帝給他特有過人的具象化恩賜。這個恩賜,可能是文字、演說、肢體、樂器、歌唱、畫筆、工藝、建築、攝影、影視…等形式。
同理藝術創作心情與壓力
以致這些才氣過人的藝術家們,便藉由上帝賜給他們表達具象化的形式,做為一種創作的媒介。且在運用這些創作媒介所嘗試欲將潛在抽象的生命激情,透過具象表達的藝術形式,藉由作品試圖喚起欣賞者與創作者所共有的那份,上帝給人生命的激情與心靈交會…」。
偉大的電影藝術大師
但是,若從一個藝術創作者面對自身的創作理想,難免可能箇中仍舊交雜著太多太多,必須考量「閱聽人的喜好、片商是否願意投資、是否迎合評審口味、市場接受程度…」等種種變數時。
想必恐怕那個當年以拍攝「父親三部曲」發跡,且在《理性與感性》、《冰風暴》、《臥虎藏龍》等精彩作品,步步奠定人生事業崇高地位的李安,當他在面臨人生藝術創作「投石問路」的尋巷覓弄之間,直到自從透過「From《斷背山》To《色,戒》,連續幾部後勁十足的勁辣作品,從此即或可能讓他面臨作品問世後,引來「毀譽參半」的社會教育評價。
然而,但在種種事業成就與代表國家民族驕傲光環的「功過相抵」下,那些作品原本可能帶給社會教育教育精神的負面後座力,儼然早被忽視。
應驗了當年法國社會學家哥德里耶當年研究的「偉人」論述,近來媒體與大眾共同塑造出諸如王建民、朱木炎、陳詩欣、李安…等,一系列台灣之光的造神運動。而正當大家把這些人當作「金牛犢」膜拜的此刻,恐怕早就把可能「電影文本」有毒一事,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站上全世界的屋頂
周華健《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一曲唱道:「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只怕全世界同時都下雨,我站在全世界的屋頂,一種無處躲雨的恐懼,一種失去你的心情…」。
李安如今站在全世界屋頂的心情,箇中可能存在著太多太多,當事人站在世界屋頂不為人知的恐懼與迷惘。
這樣的恐懼與迷惘,顯然無論是李安,甚至其他爬上屋頂的藝壇人士,所謂「金獎魔咒效應」的將相帝后,或是各行各業的偉人們,都將體驗的。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言廿九章18節)。
人往高處爬,本是天經地義。但是,一個真的站在全世界屋頂的人,若是沒有雲柱、火柱般的前導繼續為他引路帶領﹔若不能敬虔如許多偉大的聖徒,不時謙卑定睛仰望尋求天意而非己意﹔若是活著沒有異象,其結果輕者迷惘,重者則放肆。
這等「太陽下無新事」的人生劇本,不難料想即或這等人的藝再高,人再膽大…最終的終局,恐怕輕者未必自身一生蒙福,重者未必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