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書寫﹑角色扮演與死亡─電影《童年舊事》~陳韻琳


2008-01-01基督教論壇報

 Penny Panayotopoulou於2002執導的《童年舊事》(Hard goodbyes:my father,希臘,2002),敘事主軸是十歲的伊利亞,他在父親過世後幾周內,從徹底否認父親死亡,到利用否認期,以書信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嘗試彌補遺憾,最後終於接受父親死亡的過程。從書寫與角色扮演以療癒創傷的角度,這部片子處理的很發人深省。

 電影中的小孩伊利亞,在父親死後,以角色扮演,假裝自己是遠在外地的父親,寫信給祖母,信中內容正是拿父親生前跟伊利亞所說的話當成素材,不斷編織故事,他用信件圓父親未圓的夢想:包括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定下來的店面,以及不虞匱乏的經濟、和樂的家庭,情感深篤的夫妻。

假扮父親 彌補遺憾
 這意味伊利亞以他童稚的心,已體會到的父親有夢難圓、死前家庭並不和樂的遺憾。所以他假扮父親,透過信件彌補那些個遺憾。

 父親走前跟伊利亞說了一個飛行員失蹤、但被深愛他的好友執著相信是滯留在月球其實並未死的故事,以及父親最後離去前留給伊利亞的字條:「這次我會晚點回來,但我一定會在太空號登陸月球前回來,我絕不食言,下次我一定會帶你走。」又使太空梭阿波羅登陸月球,成為伊利亞心中隱含的期限──接受父親死亡的期限。

 在這隱含的期限前,伊利亞一直不停的寫信,表面上是「否認期」,但其實是透過寫信與角色扮演,療癒創傷。

 伊利亞有一個共謀者,就是健忘癡呆的老祖母。最初大伯怕老人家承受不住,央大家配合隱瞞死亡消息,這就給了伊利亞耽溺於虛構世界的機會,伊利亞開始每天一封信,將自己偽裝成父親,寫信給老祖母。

 老祖母泰半是癡癡呆呆、頑固暴躁的,誰是誰她老搞不清楚,甚至誤認孫子伊利亞為自己的兒子。但她卻記得自己跟伊利亞母親失和的舊恨,這意味,她並不是全然的癡呆,她有她選擇要記住的事物。

走出幻想世界
 伊利亞的父親死後,全家先瞞著她,外加伊利亞偽裝是父親,寫信給祖母,所以祖母彷彿是被欺瞞住了。

 可是,就有那麼一晚,祖母央伊利亞的伯伯帶她出外散步,說快要喘不過氣來了,然後跟她兒子,也就是伊利亞的伯伯問:「你弟弟在哪裡。是我逼走了他,我現在只剩下你。」這意味,伊利亞父親之死,祖母心中其實有數,只是太痛,寧可成為癡呆。

 伊利亞繼續維持著寫信,信中勾勒全家和樂、經濟無憂的溫馨家庭,祖母也繼續看信,這使大伯和母親都很操心,他們決定要把伊利亞喚醒。

 母親將留有父親未售出的商品的小倉庫──也就是伊利亞穿著父親西裝、假裝自己是父親、寫信給祖母的幻想基地──徹底清理乾淨,想逼伊利亞走出幻想世界。

 伯父則是將伊利亞和老祖母放在一起,要伊利亞告訴祖母實情。伊利亞仍堅持活在「否認期」中,揚言那些信的確是父親寫的,未料癡呆、會把伊利亞認成伊利亞父親的老祖母,卻在這當頭承認自己是蓄意偽裝不知情的,她跟伊利亞說了一句話:「其實我一開始就知道。」
 祖母離開否認期的時間到了,但伊利亞還沒有,他的時間還沒到。

在心中與父親告別
 伊利亞在太空船登陸月球那天,一直很緊張,甚至不停打電話回家,彷彿父親隨時會回家一般。但最終,太空船還是登陸月球了,月球上並沒有那個父親故事中的失蹤朋友!

 伊利亞心中隱隱定下的、接受事實的期限已到,伊利亞到湖中划船,在心中跟父親對話,跟父親告別,事後,他終於寫信給老祖母,用父親的口氣跟老祖母說:「媽媽,我在看太空船登陸月球時死了,但我死時非常的快樂。」
 透過書寫與角色扮演,伊利亞點點滴滴洩露出那「否認期」企圖彌補的,原來不只是突然失去父親,也是父親死前家中不好的氣氛,以及母親與哥哥對父親的怨懟;這些也變成母親、哥哥,甚至是祖母心中潛藏的遺憾。

 伊利亞渴望一切圓滿,他要父親死前快樂,因此他在父親承諾的「登陸月球」時間之前,用書信和角色扮演彌補了遺憾──雖然伊利亞並不能清楚意會,但他透過「否認期」意圖爭取的時間,其實是幫父親、母親、哥哥、祖母彌補遺憾的時間。(本專欄每隔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