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精簡平實的深沉力量


焦元溥/聯合晚報2013/7/2
最近重聽英國作曲家艾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得到許多不同感受。
艾爾加大器晚成,在《謎語變奏曲》獲得好評之前,他著實過了一番苦日子。之後雖然大紅大紫,卻也經歷一番起落。當他創作《第一號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時,名聲正在巔峰,創作力也值全盛,一出手就得到國內與國際讚譽,前者更於一年內,在英國、美國與歐陸上演超過百次,連俄國都共襄盛舉。可無人能料,不過十年,艾爾加就從話題人物退燒,作品不再是當下流行。他於1919年譜寫的《大提琴協奏曲》,隔年首演竟是難堪慘敗。都說是排練不足,但此曲竟然一年內都沒得到第二次演出,艾爾加確實已經人氣不再。

現在看來,這實在匪夷所思。這首《大提琴協奏曲》不但是同類作品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英國之外上演機會更超越《小提琴協奏曲》,是艾爾加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和艾爾加之前的大型作品相較,此曲最大的特色就是結構精簡,沒有先前樂曲的複雜迂迴。這或許也真實反映作曲家心境:目睹一次大戰的荒謬慘烈,加上以六十一歲之齡親身經歷風險極高的扁桃腺摘除手術,動盪世局與內心不安互相刺激,當艾爾加自麻醉中醒來,他向旁人要了紙筆,寫下的正是日後《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第一主題。

這是作曲家發自心靈,最直接的靈魂呼喊,而整個第一樂章也是如此,結構就是帶有序奏的簡單三段式:主題、新主題、舊主題,E小調、E大調、E小調,透過費心編寫的管弦樂,艾爾加把最真誠的內心話說給這個世界聽。至於第四樂章,艾爾加給了全曲最長大的篇幅,作曲家也在此回到他在《第一號交響曲》終樂章的熱情與鬥志,卻讓第一樂章第一主題在曲終再現。那音樂裡不是沒有絢爛丰姿,但在所有快樂憂傷背後,隱隱然是異常沉穩老練且看盡風霜的淡然。雖然節奏徐緩,卻是堅定的進行曲,一步一回首,瞻前又顧後。

如此精彩作品,當年竟受到冷落,但更不可思議的,是這本屬老年心境的樂曲,卻被年僅二十歲的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演奏得暢快淋漓,成為錄音中的奇蹟。但若真的細究樂譜,自可發現杜普蕾其實以其天才與直覺,更改了許多作曲家的指示。或許那是杜普蕾多於艾爾加的演奏,也可能演奏家說出作曲家自己都不知道的真實心事?而以此回看艾爾加的其他創作,更能體會那徐緩莊嚴的高貴,以及高貴之外,種種難以言喻的秘密。

如果可以,希望你能多多品賞艾爾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