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鬼月聽鬼(一):死亡夜狂歡


焦元溥/聯合晚報2012/8/21
所謂「鬼月」的農曆七月,以前實是大吉月。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霸佔此月,讓吉月吉時為皇家專屬,才造謠訛傳七月是不祥「鬼月」。台灣人自明朝移民台灣,此一偽習也因此意外沿續至今,成為獨樹一格的台灣風俗。但既然鬼月之說實為人造,除了居處小心之外,大家大可寬心迎接,和「好兄弟」一起慶祝難得的夏日時光。
論及慶祝,最歡樂的群鬼狂歡,或許莫過於聖桑所寫的《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中譯一般為「骷髏之舞」)。作為藝術題材,「死亡之舞」源遠流長,從中世紀後期就有諸多創作。無論貧富貴賤,死亡面前眾生平等。當死神敲開墓石召喚,教宗、皇帝、貴族、平民、老人、小孩,全都聽他指令狂歡,反襯生命之脆弱與榮華之虛幻。聖桑此曲按照詩人卡札利斯(Henri Cazalis)的作品《死亡之舞》譜成歌曲,後來則擴展成管弦交響詩:

「喀喀,喀喀,喀喀,
死神打著拍子,
腳跟敲著墓石,
用他的小提琴,
喀喀,喀喀,喀喀,
午夜奏著舞曲調子。」





聖桑音樂貼著詩作開展。開頭豎琴奏出十二響,代表午夜零時已到。緊接著的低音撥奏則是墓石鬆動,死神刺耳的小提琴打破沉寂——作曲家要獨奏小提琴以降E代替E音,諧謔地象徵摧枯拉朽的奇異場景,宣布群魔亂舞的宴會就要開始。接下來長笛吹出圓舞曲主題。這段旋律輕快悠揚,卻由中世紀教會「神怒之日」(Dies Irae)改寫而成。「神怒之日」被白遼士《幻想交響曲》引用後,就成為死亡與魔鬼的象徵,其後由獨奏小提琴所奏的哀傷曲調,又描繪出陰森暗影下的詭譎。接下來聖桑就暫離詩句,讓兩個主題互相發展,對位交纏,由音樂自己說話,但最終是越舞越顛狂,越歌越狂亂,在白熱化的律動中高唱死亡的勝利,忽然——

「噓,舞蹈突然停止,
它們推擠、它們飛逃,因為已雞鳴破曉。
多麼美麗的群鬼之夜,
願死亡與平等永遠不朽!」



雙簧管奏出雞啼,天色既白,骷髏倏地逃回墓穴,只留死神的小提琴相約明年再見。聖桑不只引用「神怒之日」,死神開場拉琴更是增四度,所謂的魔鬼音程。一曲《死亡之舞》旁徵博引又能酣暢淋漓,也成為作曲家本人的代表作。鬼月聽鬼,就從這首開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