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鬼月聽鬼(三):梅菲斯特的遊戲


焦元溥/聯合晚報2012/9/4
即使晚年獻身神職,李斯特還是被視為「批著神父袍的魔鬼」,而他所創作的各式「魔鬼樂曲」,也將浪漫主義中的「恐怖美學」發揮至極。《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曲》不單呈現精心思考下的鋼琴技巧編排,更有他音樂魔法的偉大展現。
討論梅菲斯特就不得不談到浮士德。這位十五世紀傳說中為求通天知識而投身巫術,和魔鬼簽下靈魂契約,終究慘死群鬼爪下的魔法師,自1580年左右《浮士德傳》問世後即成為文學家創作的靈感來源。但真正讓「浮士德」成為世界性文化公共財的,則是歌德窮六十年心血所完成的詩劇《浮士德》。此作不僅撼動當代文壇,更激發音樂家的想像。李斯特對歌德《浮士德》的迷戀具體表現在其1857年完稿的《浮士德交響曲》與似以《浮士德》為本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延續著對浮士德傳說的喜愛,1860年李斯特又以奧地利詩人萊瑙(Nikolaus Lenau)的長詩創作管弦樂《據萊瑙《浮士德》所做的兩段插曲》,其中第二首〈鄉間酒店的舞蹈〉即是眾所周知的《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曲》。李斯特後來將其改編成鋼琴獨奏版,二十年後寫下第二號。第三號則完全以鋼琴創作。第四號並未完成,至1952年方重見天日。李斯特另作有一曲《梅菲斯特波卡舞曲》,一樣是詭譎陰暗的魔性之作。

無論是梅菲斯特圓舞曲或是波卡舞曲,這五曲的創作內涵仍皆來自萊瑙詩作。李斯特曾在管絃樂版總譜上節錄原詩情節如下: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進入一家正因婚禮而熱鬧非常的鄉間酒店。浮士德看上一位女子,但因羞澀而不敢上前。梅菲斯特嘲笑他的怯懦,隨即搶過樂師手上的小提琴開始演奏……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在梅菲斯特的咒語下,村民的舞蹈越跳越瘋狂,浮士德則大膽地向少女示愛;魔鬼的琴音再度響起,浮士德牽著少女的手,和眾人舞至黑暗的森林深處。酒店裡,只剩下夜鶯的歌聲穿過敞開的大門……」

在《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曲》中,李斯特以小提琴三空弦的定音(A-D-E)譜寫圓舞曲主旋律,分段刻劃村民的舞蹈、浮士德的訴情、狂亂的聚會、梅菲斯特的魔法與夜鶯的歌唱,優美旋律與籠罩全曲的陰暗魅惑,讓此曲在絕佳音響效果下更顯登峰造極。就和聲語法上,李斯特更大膽運用四度、增四度與五度,形成非常特殊的音響,讓此曲成為鋼琴文獻中的里程碑。而綜觀這一系列梅菲斯特創作,我們更可看出,譜曲譜了一輩子的作曲家,要以魔鬼之名試探表現極限。那語法越來越前衛,處處向傳統揮手告別。

或許,那才是老音樂家的通天本領,世上最魅惑人心的魔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