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

余光中/千古南音側耳聽

2015-04-30 09:19:16 聯合報 余光中

這些年來,五百多歲的崑曲返老還少,在海峽兩岸頗不寂寞,但比他更加長壽而藝術也並不遜色的南音,卻顯得有些冷落了。崑曲起於崑山,南音起於泉州,但兩者的藝術並不限於地域。南音始於東晉南遷,而大盛於南宋南渡,以泉州為中心,一路傳去香港、澳門,遍及南洋,包括星馬、菲律賓、印尼的華人社會。後來又隨閩南人傳來台灣,成為南管,又稱弦管。另一名稱是「郎君樂」,因為奉祀者孟府郎君正是後蜀主孟昶。
元朝統治漢人,推行蒙文為「國語」。泉州堅守漢語,南音得以弦歌不輟。在宋、元時,泉州是國際貿易大港,正是海上絲路之起點。也因東晉南遷,所以城名晉江,河稱晉水。城北有小鎮亦名洛陽,後來北宋的蔡襄在洛江上更建了石砌的大橋,即名洛陽橋,千年長橋通行迄今。
民俗學者認為,大約在西晉懷帝之朝,貴族士紳遠離中原,避難閩南,得以安居泉州,南音乃能傳承。其樂舒緩閑雅,古樸之中含有細膩,風流倜儻,令人神馳。由於此樂多管弦而少鑼鼓,大眾覺得用於慶典不夠熱鬧,知音不多,但近年在西方各國演出,評價卻高。
南音之表演有幾個術語。「排場」是正式演出,「指」又稱奏指,是序幕,「曲」是唱曲,「譜」則是器樂。南音之發展當在一千八百年左右。《唐詩三百首》末,李白的「清平調」三首,據說就是南管散曲。其他名曲還包括〈韓熙載夜宴圖〉與〈陳三五娘〉等等。
我第一次聽南音,是在廈門大學讀書的那一學期。其時我正醉心西方的古典音樂,實非南音知音。後來聆賞的機會也不算多。上一次是兩年前應台南國家文學館之邀,得聆賞「王心心南管樂坊」之精采表演,深感其唱腔與器樂之交融,如中土感性文化傳來遠古的芬芳,其風流蘊藉何輸於《桃花扇》、《牡丹亭》?
南管在台灣弦歌未絕,是許多有心人合作維持的功勞。我的叔叔余承堯,不但把永春故鄉的「鐵甲山水」用網皴的手法畫出了名,而且贊助「台北中華弦管研究團」歷三十載之久,對南管之不輟亦多貢獻。
王心心女士生於泉州之南管家庭,四歲即得父親教導,後來在大陸因表演傑出多次得獎。1993年來台定居,曾加入「漢唐樂府」擔任音樂總監;後於2002年在台北創立「心心南管樂坊」,親任藝術總監,不但在國內曾與林懷民合作演出《琵琶行》,而且多次遠征國外,在歐美亞各地表演,遍得好評。由她自己編曲、演奏、演唱的古典作品,包括〈清平調〉、〈靜夜思〉、〈下江陵〉、〈將進酒〉、〈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登鸛鵲樓〉等等,詩、歌相得益彰,為盛唐的宏音招魂。
心心女士不但有心維護古樂,而且有志貫徹古今。在台南國立文學館演出的那次,她還匠心獨運,把我的兩首作品:〈鄉愁〉與〈洛陽橋〉,譜成南管,納入表演節目,一新聽眾的感受。此舉未必一蹴即成,但其開拓新疆的重大意義,應該可比李泰祥、楊弦首創以現代詩入民歌、搖滾。五月二日晚上,心心女士即將率樂坊南下,在高雄市中山大學的逸仙館演出。這一次的節目,用我的詩譜曲的,除〈鄉愁〉、〈洛陽橋〉外,又添了〈昭君〉、〈小小天問〉、〈夜飲普洱〉三首。歡迎南部的粉絲,甚至中部、北部的知音,都來聆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