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樂聞樂思∕歌劇可當話劇欣賞嗎?


焦元溥/聯合晚報∕2015/8/11
最近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貝多芬歌劇《費戴里奧》(Fidelio),不但票房長紅、座無虛席,更因導演獨到大膽的調度安排,既給予作品完全不同的詮釋觀點,又讓樂迷討論不斷。不過很可惜的是,絕大多數討論其實都是在文本上用心,忽略了歌劇最重要的戲劇特點。歌劇劇本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那並不是歌劇的一切。好的歌劇劇本當然不少,我們還有文學大師霍夫曼史塔爾親自寫的歌劇劇本—他和理查史特勞斯的一系列合作,真是人類文明史最光輝燦爛的一頁。但即使是這樣的劇本,歌/台詞都不會如戲劇台詞般完整周詳。原因很簡單:既然作品是歌劇,那麼音樂所佔的重要性,絕對不輸給文字,甚至更勝文字。要理解歌劇劇情,理解劇中人物的性格特質與內心轉折,文字雖重要,但更正重要的是音樂。
自問世以來,普契尼的著名歌劇就是舞台霸主。他戲劇感絕佳,對腳本與台詞見解獨到,總是和劇本作者起爭執—雖然以結果論,普契尼也總是對的。即便如此,若我們真的逐字逐句分析他的歌劇劇本,也常會發現角色平板單調,人格特質不明。真是這樣嗎?其實人物是什麼個性,前後心理有何轉折,普契尼都用音樂交代得清清楚楚。光看文字不清楚的地方,只要一聽音樂,困惑幾乎都能迎刃而解。歌手研究情節轉折,更要體會思考作曲家所給的音樂,這樣才能真正識得角色真貌。華格納的歌劇樂團部分更常負責說明情節發展,根本該視為另一個角色。
如果說僅看普契尼歌劇中的文字,都不能真正理解歌劇中的人物,對於那些不太會寫歌劇的作曲家,或對劇本不太挑剔的作曲家,研究音樂絕對比研究文字還要能理解歌劇作品。貝多芬的《費戴里奧》就是最好的例子。它真的不太像歌劇,甚至連音樂都不太像歌劇,角色又幾乎沒有心理轉折可言。然而貝多芬在音樂裡面,說了何其豐富的話。台詞表現不出來的,音樂全都告訴了聽眾。只看劇情文本,可能會覺得故事不甚聰明,但歌劇本來就不能如此分析,必須把音樂加起來討論,才算具有意義。
下次當你批評歌劇故事愚蠢的時候,不妨認真思考歌劇的音樂,研究音樂與台詞之間的關係。或許,你會得到相當不同的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