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樂聞樂思】給自己的新年禮物


焦元溥/聯合晚報∕    2015/12/29 第996期
周四晚上聽了赫比希和NSO極具感染力與爆發力,曲目卻和耶誕節無關的耶誕祝福音樂會,感觸良多。九月去上海辦新書活動,見到評論家楊寧。他本來為某刊物寫篇文章,討論某場音樂演出,不料一發不可收拾,文章變成研究論文,只能私下傳閱。
他寫的是什麼呢?還沒時間好好看,我又得去華沙,之後到布達佩斯訪問鋼琴指揮作曲皆擅的音樂大師柯西斯(Zoltan Kocsis)。好巧,我們也聊到楊寧寫的這場演出。柯西斯說:「我聽說過此事,但不知道就是你們!這真是太了不起了!」
楊寧和柯西斯說的,就是國家交響樂團(NSO)去年跨年與新年音樂會所演,精彩萬分的荀貝格《古勒之歌》(Gurrelieder)。「這在歐洲幾乎不可想像,但台灣做到了,用這樣作品迎接新年。
柯西斯佩服排出這個動輒得用上五百人才能演出的曲目所下的決心,楊寧則反思為何中國每到新年,各地就是演不完的圓舞曲和波卡舞曲:欣賞他國傳統並無不對,但我們只有這種選擇?全世界都要跟維也納一樣過新年?
柏林就不是。阿巴多時代先是「德國作曲家系列」,從貝多芬開始一路排,新年音樂會也演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理察史特勞斯交響詩和歌劇《玫瑰騎士》三重唱,發展到後來也非德國作曲家不可,上演過《卡門》主題和「慾望與愛情」主題。拉圖時代新年音樂會曲目愈來愈廣,廣到最後其實也就回到卡拉揚—新年音樂會只是「在新年演出的音樂會」,指揮想演什麼曲目,那就演什麼曲目。當年卡拉揚和紀新(Evgeny Kissin)那場轟動全歐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就是新年音樂會。
無論什麼曲目,都可找出一堆想演或不想演的藉口。但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藉口,而是演出品質。放到籃裡的不一定就是菜,把每場演出用心做好,認真掌握每個細節,這才是我們對音樂的要求,也是我們對新年或許更該是每一天—的要求。就像赫比希和NSO以舒曼和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作為耶誕音樂會,那樣痛快淋漓的演出,不就是最好的禮物?
今年歲末,NTSO要在12/30(三)晚上七點半於台中中興堂,帶來熱鬧的「狂歡邁入2016」。NSO則延續多年經驗,12/31(四)晚上十點,隔天1/1(五)晚上七點半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帶來由張艾嘉擔任朗讀的《仲夏夜之夢》。明年一月中起,則有維也納史特勞斯節慶管弦樂團於新竹(1/17)、台北(1/18和1/19)、台中(1/22)的「維也納之夜:新年音樂會」。歡迎大家多多欣賞,找出自己的聆樂趣味和品味。在這紛紛擾擾的大選前後,這或許也是我們能給自己,最好的新年禮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