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寫 過度輸入的當代
- 2010-12-02 台灣立報 作者:吳守智
34
■吳守智
同事知道我喜好書法,熱愛書法教學,她知道現今北縣國小教育的現況是,學有專長的書法教師已沒有書法課可以教了,朋友要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她說:「有一天教育當局會良心發現,或許政策會有所改變,說不定回過頭來重視書法教育。」我深知同事出於安慰與同情,她經常會提供報章雜誌上有關書法或書寫的文章,讓我讀一讀,似乎在提醒我「德不孤,必有鄰」,最後總不忘說一句:「要堅持喔!……」
同事知道我喜好書法,熱愛書法教學,她知道現今北縣國小教育的現況是,學有專長的書法教師已沒有書法課可以教了,朋友要我一定要堅持下去,她說:「有一天教育當局會良心發現,或許政策會有所改變,說不定回過頭來重視書法教育。」我深知同事出於安慰與同情,她經常會提供報章雜誌上有關書法或書寫的文章,讓我讀一讀,似乎在提醒我「德不孤,必有鄰」,最後總不忘說一句:「要堅持喔!……」
放棄執筆的當代
這回她給我看的是小河彎雜誌中《放下鍵盤》一文,作家敘述自己從手寫文章到使用電腦鍵盤打字輸入,打字輸入方便修改與電子傳遞,電腦確實能提高創作效率、品質與產量,而網路搜尋也快捷方便。然而他說:「當我們失去電腦的時候,很多字會忘了怎麼寫,很多詞藻跟成語,因為沒有了網路,被寫在紙上時,怎麼看都覺得營養不良,像是個不被認同而失去自信的小孩。」
我猜想作者似乎難忘懷端坐執筆,揮動手腕手指,一筆一畫地寫在稿紙上的親切感,和書寫時線條生動地顯現在紙面上的情感,那些字好像一一由指尖和筆尖誕生的心情,字和詞句都蘊含了個人的情感與生命力,更有獨特的個人書寫風格和表現,這些風格和表現,正是專屬於個人的,可以展現一個人內在脩養與內涵,旁人細細品味可以感受得到,甚至有和作者相印的心靈感通,這是書寫的魔力和感染力。
假如更好的書寫文字,內行的人可以由字蹟中觀察出,書寫者當時是氣定神閒還是匆匆疾書?握筆是輕還是重?落筆是輕如蟬羽還是重如崩雲?這和電腦打字、選取字形、在塑膠鍵盤上操作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和屬性,相較之下,電腦打字的字形單調乏味,就顯得特別的蒼白無力和「不被認同而失去自信」了。
他也說道:在日本教中文時,經常忘了那個字該怎麼寫,而日本友人在教他日文時,也經常忘了日文的漢字該怎麼寫,方始驚悟,原來電腦文字輸入取代紙筆書寫後,人的腦變笨了,變遲鈍了!誠然,在文字學習過程中,聽的效果只能達成5%,而實際書寫的效果則可達成75%,假如以鏈盤輸入,則手腦並用或手腦協調的模式也改變了,手不書寫字形,大腦當然沒有深刻的字形,而漢字又非拼音文字,用注音、倉頡、無蝦米輸入法,都與字形無直接關聯,長時間的疏離,偶爾提筆,就會錯字連篇,錯誤連連。
他說:「因而日本的電視總有『漢字測驗節目』,任天堂的DS也出了練習手寫字體的軟體。」這些節目和遊戲軟體的目的,正是希望彌補現代人們少用筆書寫,經常用鍵盤打字,離開鍵盤後,往往忘了某些字如何書寫,用盡腦力左思右想,字形和筆畫卻無法在腦海中閃現,令人苦惱不已的後遺症。
他也說:「日本老師在我們交作業時,要求不用電腦而用手寫時,也就經常會發現,有些字明明用電腦打就沒問題,但手寫時便往往會拼錯。」這現象說明了當我們過度依賴電腦時,我們的訓練出來「人的能力」變弱了,漸漸失去了本能。因此他說:「過度依賴電腦的自動選字,有時不一定是正確的。那是因為從最基本的學習就不踏實的緣故。網路同音字的過度使用,積非成是以後,到底哪個字詞才是正確的用法,愈來愈模糊。」
模糊的結果,當然就會選錯,當文句的出現少了腦的思惟與手寫的過程,就會變得不確實;選擇字句取代書寫字句,是人御於電腦的操作模式,而非人本能的操作模式,手操作的越少,內化學習將難以形成,我手寫我思的能力自然產生「停格」或「短路」的現象,更嚴重的將是一片空白。
作者最後說:「什麼東西都是需要努力去培養感情,才會跟自己親近的。」他呼籲:「偶爾放下鍵盤,手寫幾句問候朋友的季節明信片也好,拉近距離的不只是友誼而已,還有你和中文之間的感情。」
看到作者的訴求,我不禁反思,我們在生活中,電話、傳真、電子信、簡訊、噗浪、推特、MSN、FaceBook……,電腦、電子文件充斥,什麼時候收到過朋友、同學、家人的手寫文字?面對冰冷的電子、電腦文字,總覺得少了一些感情,文字失去了親筆手書動人的線條,似乎缺了靈魂的形體,一個個方整的躺在眼前,缺少了手書字跡原創的律動生命力,又何况下載和複製的簡訊內容,通常都千篇一律,當然更少了收信後的感動,看完便隨手删除,難讓人有心動而想永久珍藏的意念。
欠缺書法的教育
試想在現今的時代裡,突然收到遠方親友的一封手書筆跡信札或卡片,將會多令人感動呢?您可以想像對方舒紙執筆,一筆一畫、一字一句地書寫在信紙上,彷彿空氣中尚傳來沙沙的書寫聲,假如是鋼筆字,你應會猜一猜這是什麽品牌的鋼筆、墨水寫的?從字蹟的線條中猜想筆舌是F或是M?假如這是一封毛筆書法信札,那更會令人感動莫名不是嗎?是什麼毛筆?七紫三羊?狼毫?羊毫?兼毫?想像朋友先展硯磨墨,是什麼墨條?松煙墨?油煙墨?什麽硯台?端硯?歙硯?澄泥硯?是什麽形制?太史硯?隨形硯?是什麽年代?是漢磚、瓦硯、唐、宋硯?元硯、明硯?清硯?硯面有沒有奇特的刻工和圖騰?石質如何?寫在什麼紙上?是素箋?彩色箋?水印版畫的圖案箋?朋友以毛筆沾墨不疾不徐地書寫在信箋上,線條在紙上飛動,情感在筆尖奔流、字形大小錯落,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字勢敧側多姿還是端正嚴肅?行筆有快慢的節奏變化?線條動中寓靜?還是如如不動猶如老僧入定?
從字跡中可以推敲出書寫者曾學寫過什麽字體,受那一位書法家的影響,字體是端楷?行書?草書?還是篆書、隸書?當然在現今沒有書法教育的時代裡,這樣的情境只有在描述民國初年以前的電影或電視情節中出現了!縱使出現,也許不是太考究,一方全新的案頭,新而發光的五花瓷筆筒,新筆新硯,硯面有龍環繞,只見演員隨意握筆亂揮……唉!不看也罷!更可怕的是,在現今沒有經書法教育洗禮的人們,連這一點點欣賞力、想像力、和感動力都沒有有了。
假日在「蠹行」的文玩、書店裡,看到壁上掛著數張台大已故教授殷海光的鋼筆手書信札,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從篇首看到篇末,一絲不苟。另數紙為中央研究院已故院長吳大猷的毛筆書法信札,行書字體,筆畫與線條活生生地在眼前躍動。只聽到店主人在旁說道:「這兩封信札,非賣品,展示在這裡,讓大家觀賞與閱讀。」言下之意,也以公開展示前人信札供人欣賞為榮。
筆者在信札前駐足片刻,無暇細讀,匆匆離去,然而腦海中卻不斷泛出兩位學術界聞人的點點滴滴的行述,而親睹手書的筆跡,更加深了我的感動和記憶,這不是一封電子文件所能比擬的,也許換作電子文書,它給我的印象和感觸將會大相逕庭,不會如此深刻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手書筆跡動人心弦若此。
什麼時候,我們的社會和教育長官們會回過神來,重新重視學生的書寫教育?再發揚老祖先代代相傳的書法教育?從中培養定靜工夫和本國文化藝術涵養?還是繼續口號辦教育?高喊「三語教學」、「國際化」、「競爭力」,而忘却本國文化藝術的扎根與教學,到頭來我們將會培育出「失去固有文化藝術陶冶」的學子,他們口啃麥勞,口哼饒舌樂,口說ABC,卻看不懂、也不知如何欣賞本國的書法藝術,這是我們的教育願景嗎?
(永平國小教師會理事長)
(永平國小教師會理事長)
附記:劉長卿聽彈琴詩「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同樣的書法書寫有千般好,只是教育體系忽略了它,雖然近年來,周美青女士點出此一問題,教育部與教育局稍有覺醒,只不過北縣花了全力精神與經費投注於英語加課,所以書法書寫將繼續被埋沒與邊緣化,無法落實於正常教學中,正是「縣長濫權頻加課,書法無力可回天」。啊!奈若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