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影像世代下的社會責任

2010-12-07台灣立報 作者:李宜霖
14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Google yahoo windows-live funp hemidemi myshare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人們對世界的印象受到影像很大的影響,我們都生活在影像的環境裡。170年前攝影發明後,非常受歡迎,雖然電視已經成為生活一部分,但現在攝影的量比以前更多,不管業餘或專業,每個人都會拍照。
孟加拉達卡Drik機構負責人伊都爾‧阿蘭姆(Shahidul Alam),1955年出生於達卡,長期致力於攝影工作。

影像需要社會責任

阿蘭姆1989年拍了孟加拉大淹水照片,當時人們只能集中在乾燥的地方,照片中小朋友聚集在工廠。他發現有小朋友是眼睛看不見的,但卻依然努力讓自己被拍照,他不斷探問為何拍照對視障的小朋友如此重要,這些小朋友看不到照片。他心中沒有解答。
在阿蘭姆的國家,報紙、新聞都被掌權者、廣告商掌控,住在鄉村的民眾很少被當成正常人來報導,都是血肉糢糊。他因而覺得他的照片存在有價值,鄉村小朋友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數字的單位,增加他作為一個攝影師的責任感。
視覺會在我們生活裡不斷出現,隨時受到視覺潛意識的影響,阿蘭姆用照片說故事,跟地方文化做合作,在鄉村做展示,有很多小朋友來看展覽,有小女孩帶著羊來看展覽,因為對小女孩來說,讓她的山羊看到這張照片很重要,這個體驗,讓阿蘭姆長時間致力於在社區工作。
阿蘭姆剛開始辦展覽,沒有什麼人,有人以為不會被准許進入,阿蘭姆開始質問自己,為何有這麼多人認為自己會被大展場拒絕。之後他致力於把展場帶到一般人的生活裡,如在船上做展覽,在市場裡讓人們圍坐參觀。

影像訊息充滿多義

一般人喜歡色彩鮮艷、影像簡單的照片,黃色、紅色會被解讀成比較暖的顏色,與火相關,阿蘭姆表示,從物理解讀來看,事實上藍色比紅色色溫來得高,但一般人印象是火是熱的,水跟冰是冷的,變成紅是熱,藍是冷。
複雜的照片需要解讀的技巧,每個人的解讀不同,一般人只根據生活周遭的狀況來解讀影像,沒有看到訊息,嬰兒只認識臉孔的形象,是不是父母,但慢慢學習後,漸漸懂得影像的訊息傳達。
對於影像的訊息,在腦裡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想法,影響人的判斷。阿蘭姆說,有很多訊息展現在一張照片上,影像雖然會傳達當時的訊息,但影像的中介者轉化影像的產出,照片的說明文字會造成大家不同的印象,真或假有很多不同方式詮釋,不同攝影師拍得同一個人,真實程度也會不一樣,不同狀況、攝影師、編輯,所呈現的照片也不一樣,真實的價值值得討論。
另外,影像不只提供訊息,還設定觀賞人的想法,或者藉由照片說謊,如用影像編輯軟體改變原始圖檔,經過修改的照片比較有臨場感,但也會被人質疑。
影像的訊息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豐富的訊息。有一張在機場、兩名移民正要離開的照片,男生在機場裡,女生在外面,中間有玻璃,沒辦法聽到對方的話。兩人必須透過中間的縫隙,傳達語言,將耳朵靠近縫隙,才能聽仔細。阿蘭姆說,了解狀況時,才能解讀照片:這是關於分離。照片創造自己的文法。
阿蘭姆表示,最早報紙出現是為了對社會做某種改革,但現在報業大亨只是生意人,能造成衝擊的照片經常被市場所運用,這樣的行銷改變了媒體的生態,影像與市場結合,人們不單單只是接受影像,也是市場的消費者。同樣的照片在新聞圈有一定的價值,但變成藝術品,價值完全不同,攝影師必須自問如何定位自己的作品,以及市場如何去決定作品。
關於救人還是攝影,阿蘭姆表示,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當年大海嘯之後,他去斯里蘭卡擔任救援物資的運送員,有朋友是大海嘯的受難者,他發現他救援物資的工作做得並不好,甚至影響周圍夥伴,他最終還是拿起攝影機,發揮專長。阿蘭姆認為,攝影師在當下做自己的選擇,也許救人會有很大的影響,但拍照造成的影響更大,但這沒有人能夠決定,只有攝影師自己。
阿蘭姆認為,真實是沒有絕對的,攝影師用影像傳達事實時,必須對當權者傳達訊息。攝影師很難獨立,媒體是有規則的,有其政治與文化,攝影師經常要配合,這不是完美的世界,必須做某種妥協。阿蘭姆提醒,傳達的訊息,人們在監看、督導,攝影師要負起該盡的責任。
阿蘭姆說,影像比起文字更有力量,有技巧的攝影師捕捉的感覺跟時刻是很難被複製的,影像是經過設計的,有架構設計的照片,影響人對於世界的觀感,了解攝影所具有的影響力,才會利用它,影像對社會改革具有重要性。

阿蘭姆在真實與虛擬的影像世界中,探尋影像與社會的關係。(圖文/李宜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